读书越多,被AI替代得越快?真相扎心了
在腾讯新闻“AI研习社”直播中,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主任刘嘉教授结合其新书《通用人工智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刘嘉教授与腾讯科技主编郑可君围绕人类价值的重估、不可替代的能力,以及与AI共生的新路径等问题展开探讨,分享了以下几个主要结论:
第一次工业革命解放了“身体”,人得以从土地与机械中脱身,做更广阔的事。现在AI的到来,解放的是“技能”。
AI真正面临的两道坎:没有“0到1”的创造力,也没有像人类一样的自驱力。
大模型本身就是“知识密集体”,最先被替代的必然是白领,尤其是知识密集型岗位。
以下为本次分享的观点实录,经腾讯科技编辑整理:

01 AGI时代,人类的价值定位是什么?
腾讯科技:在AGI浪潮席卷全球的2025年,人工智能正以指数级速度重构着人类文明的底层逻辑。AI的进化轨迹既令人叹为观止,又催生出我们深层的存在性焦虑——AGI时代,作为一个普通人,什么能力才是真正不可被替代的?
因此,腾讯科技特邀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主任、人工智能学院兼职教授刘嘉教授展开深度对话。刘嘉教授在其新着《通用人工智能:认知、教育与生存方式的重构》中提出"双重进化"理论,认为人类正站在文明史的奇点上:既要驾驭AI的演进逻辑,更要完成认知范式的自我革命。

我们从第一个问题开始:AGI时代,人类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刘老师,您曾说“AI不是替代人类的对手,而是‘照见人类价值的显微镜’”。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它揭示了AI如何区分机械重复与真正的智慧。能否展开讲讲这句话的含义?
刘嘉:年初有媒体曾采访我,问我:这几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没有被这个时代落下”。
技术演进太快,大模型领域甚至流传“72小时半衰期”的说法——三天不读论文就可能落伍。那么,在这台“永远追不上的跑步机”上,我们该如何自处?唯一能抓住的,是那些不变的底层价值。守住它们,才能保持本色,不被甩出局。
这并非新问题。早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纺织工人因技术替代陷入失业,不少人甚至砸毁机器以示抗议。但从今天回看,工业革命推动了人均GDP和人口的非线性增长,技术恐慌的背后往往隐藏着结构性进步。
我曾在2023年年初提过,未来95%的教师会因大模型而失业,这个观点当时备受质疑。如今来看,教师、律师、程序员、会计、设计等知识密集型行业,都在经历不同程度的冲击。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