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大学生吴谢宇弑母案 七年调查的发现与追问
重庆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是什么样?
吴琪:被抓之前,吴谢宇在重庆没有紧密朋友。他看中了夜总会的人员流动性大,顾客或是男性工作者,彼此之间没有紧密的日常联系,利于掩饰身份。因此,这种流亡生活既有经济来源,又可以不暴露自己的生活状态。从学校生活开始,他一直是一个十分原子化的个体,逃亡让他变得更加会隐藏自己。
正午:从逃亡到被捕,他的个性有所转变吗?
吴琪:根据吴谢宇被捕后的自述材料,他在逃亡中必须真实面对生存问题。他以前生活在保护壳里,父母把生活照顾得非常周到,开始逃亡后他必须直接面对租房、洗衣服、买东西这些生活琐事。这都是他过去人生所没有的体验。他从过去两耳不闻窗外事,到直接扎进生活里,这是客观变化。期间,他还做家教,帮忙调解父母和子女之间矛盾。
但是他的性格和认知有何变化,直到采访完吴谢宇案,我们还是很难给出结论。我们只能依据吴谢宇从被捕后到一审判决的自述材料,看到他在一审判决前后的心态变化。但被抓之前,他如何面对自己犯下的罪行,对自己有多深的反省,不好说。
因为新冠疫情,案件从一审到二审进展相对慢,吴谢宇确实有变化。一审死刑判决下达前,他一直说,他是觉得爱妈妈才杀掉妈妈,其次,他强调自己也不想活。死刑判决下达以后,吴谢宇又变了。他要上诉,他想活,无论是出于策略,还是他的认知变化,吴谢宇的表述变成了“我妈妈性格是有点问题”。
无论我们怎样判断,吴谢宇确实有了求生欲。在他逐步走向死亡,离死亡越近,他越能面对他的真实想法。这就很可悲,这是以剥夺谢天琴的生命为代价,他如果能早点意识到自己的真实内心和诉求,可能不会发生如此悲惨的事情。代价太过惨痛。如果他能慢慢意识到自己的内在情感、需求,对妈妈复杂感情的真实感受,以及大学压力,成绩压力抑或其他压力,他有能力去面对,不至于全部混作一团,变成一种巨大的恶喷发,以悲剧来结束。
正午:提到吴谢宇案,大家似乎一致认为他是高智商犯罪,你们在写作中如何采用他的个人自述材料?
吴琪:吴谢宇的自我认知是有问题的,他的犯罪行为不是简单的“高智商犯罪”就能概述的。我们通过采访和司法材料能看到,他的逃亡很缜密,他对杀掉母亲这件事情的策划也是缜密,提前几个月就在做谋划。但他的内心表现出的,又不是一个成年人的状态。他作案时已经21岁,被捕时25岁,心理却像个幼儿,一直把母亲当成自己的权威。
他整个状态显得很矛盾。例如一审律师曾向他提到,如果对你有利辩护,那就是妈妈对你不好,母子矛盾激烈,你过得并不好,你不得不采取弑母行为。吴谢宇拒绝了。他在一审死刑判决下达前,还沉浸在“我的妈妈极为完美”的逻辑里。我的理解是,他没有办法面对自己的弑母行为,要合理化这一行为,虽然这个解释在稍有常识的人看来就站不住。
吴谢宇的自述材料里有很多自欺欺人的部分,经常陷入极端情绪。直到后期,他的自我认知才相对客观。我们使用他的材料,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强调,这些是来自他个人的自述,我们会交代信息源以及不同时间点的自述。他在不同时间段的说法不一样,记者并不是把自述当成完全真实客观、可以全部采信的材料来使用,而是呈现他在某个阶段的自我表述,交由读者去综合判断,这些讲述到底意味着什么。
正午:自欺欺人和回避情绪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吴琪:首先是他杀掉妈妈的理由,他会说我这是因为我爱妈妈,妈妈不想活了,我先送她走,我再走。他仅仅抓住这个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不成立的逻辑,这就是他的思维方式,他认为这是合理的。
吴父重病期间,吴谢宇认为亲友没有出手相助,于是产生很大怨恨。他并没有和父亲面对面谈论问题,但问题在他心中并没有消失,不去面对反而产生羞耻怨恨。这些情绪一直缠绕着他。此后,当他人生不太顺利,这些怨恨、羞耻感就会放大,吴谢宇就会钻进牛角尖。他不仅无法平衡情绪,这些情绪反而会控制、主宰着他。吴谢宇已经21岁,他不是一个未成年人,可是他的内心有时候就像幼儿状态,悲剧背后是各种各样的小种子,他本人这自私傲慢一面又被大大激发,最后导向惨案。
3
正午:有一次,吴谢宇看到父亲电脑中的“黄片”,另一次则是撞破父亲出轨,但他都选择了回避。
吴琪:这就涉及家庭沟通方式。吴谢宇撞见这些事情,吴父是成年人,他有责任主动和孩子交流。出轨也是吴父的错,这个无可争辩。一位父亲怎样面对自己的错?他有责任跟儿子开启对话。所以在这两件事情上,吴志坚直接选择逃避吴谢宇,肯定不是一个成熟父亲的做法。在吴谢宇的成长环境中,没有养成交流和表达习惯,面对发生严重冲击其价值观的事情时,父亲不尽责,家庭成员之间也缺乏沟通习惯,因此对他内心冲击很大。当一个家庭无法成熟地谈论这些事情,情感被长期积压,他就无法正确看待性,也无法正确理解亲密关系。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正午:吴谢宇在吴琪:被抓之前,吴谢宇在重庆没有紧密朋友。他看中了夜总会的人员流动性大,顾客或是男性工作者,彼此之间没有紧密的日常联系,利于掩饰身份。因此,这种流亡生活既有经济来源,又可以不暴露自己的生活状态。从学校生活开始,他一直是一个十分原子化的个体,逃亡让他变得更加会隐藏自己。
正午:从逃亡到被捕,他的个性有所转变吗?
吴琪:根据吴谢宇被捕后的自述材料,他在逃亡中必须真实面对生存问题。他以前生活在保护壳里,父母把生活照顾得非常周到,开始逃亡后他必须直接面对租房、洗衣服、买东西这些生活琐事。这都是他过去人生所没有的体验。他从过去两耳不闻窗外事,到直接扎进生活里,这是客观变化。期间,他还做家教,帮忙调解父母和子女之间矛盾。
但是他的性格和认知有何变化,直到采访完吴谢宇案,我们还是很难给出结论。我们只能依据吴谢宇从被捕后到一审判决的自述材料,看到他在一审判决前后的心态变化。但被抓之前,他如何面对自己犯下的罪行,对自己有多深的反省,不好说。
因为新冠疫情,案件从一审到二审进展相对慢,吴谢宇确实有变化。一审死刑判决下达前,他一直说,他是觉得爱妈妈才杀掉妈妈,其次,他强调自己也不想活。死刑判决下达以后,吴谢宇又变了。他要上诉,他想活,无论是出于策略,还是他的认知变化,吴谢宇的表述变成了“我妈妈性格是有点问题”。
无论我们怎样判断,吴谢宇确实有了求生欲。在他逐步走向死亡,离死亡越近,他越能面对他的真实想法。这就很可悲,这是以剥夺谢天琴的生命为代价,他如果能早点意识到自己的真实内心和诉求,可能不会发生如此悲惨的事情。代价太过惨痛。如果他能慢慢意识到自己的内在情感、需求,对妈妈复杂感情的真实感受,以及大学压力,成绩压力抑或其他压力,他有能力去面对,不至于全部混作一团,变成一种巨大的恶喷发,以悲剧来结束。
正午:提到吴谢宇案,大家似乎一致认为他是高智商犯罪,你们在写作中如何采用他的个人自述材料?
吴琪:吴谢宇的自我认知是有问题的,他的犯罪行为不是简单的“高智商犯罪”就能概述的。我们通过采访和司法材料能看到,他的逃亡很缜密,他对杀掉母亲这件事情的策划也是缜密,提前几个月就在做谋划。但他的内心表现出的,又不是一个成年人的状态。他作案时已经21岁,被捕时25岁,心理却像个幼儿,一直把母亲当成自己的权威。
他整个状态显得很矛盾。例如一审律师曾向他提到,如果对你有利辩护,那就是妈妈对你不好,母子矛盾激烈,你过得并不好,你不得不采取弑母行为。吴谢宇拒绝了。他在一审死刑判决下达前,还沉浸在“我的妈妈极为完美”的逻辑里。我的理解是,他没有办法面对自己的弑母行为,要合理化这一行为,虽然这个解释在稍有常识的人看来就站不住。
吴谢宇的自述材料里有很多自欺欺人的部分,经常陷入极端情绪。直到后期,他的自我认知才相对客观。我们使用他的材料,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强调,这些是来自他个人的自述,我们会交代信息源以及不同时间点的自述。他在不同时间段的说法不一样,记者并不是把自述当成完全真实客观、可以全部采信的材料来使用,而是呈现他在某个阶段的自我表述,交由读者去综合判断,这些讲述到底意味着什么。
正午:自欺欺人和回避情绪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吴琪:首先是他杀掉妈妈的理由,他会说我这是因为我爱妈妈,妈妈不想活了,我先送她走,我再走。他仅仅抓住这个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不成立的逻辑,这就是他的思维方式,他认为这是合理的。
吴父重病期间,吴谢宇认为亲友没有出手相助,于是产生很大怨恨。他并没有和父亲面对面谈论问题,但问题在他心中并没有消失,不去面对反而产生羞耻怨恨。这些情绪一直缠绕着他。此后,当他人生不太顺利,这些怨恨、羞耻感就会放大,吴谢宇就会钻进牛角尖。他不仅无法平衡情绪,这些情绪反而会控制、主宰着他。吴谢宇已经21岁,他不是一个未成年人,可是他的内心有时候就像幼儿状态,悲剧背后是各种各样的小种子,他本人这自私傲慢一面又被大大激发,最后导向惨案。
3
正午:有一次,吴谢宇看到父亲电脑中的“黄片”,另一次则是撞破父亲出轨,但他都选择了回避。
吴琪:这就涉及家庭沟通方式。吴谢宇撞见这些事情,吴父是成年人,他有责任主动和孩子交流。出轨也是吴父的错,这个无可争辩。一位父亲怎样面对自己的错?他有责任跟儿子开启对话。所以在这两件事情上,吴志坚直接选择逃避吴谢宇,肯定不是一个成熟父亲的做法。在吴谢宇的成长环境中,没有养成交流和表达习惯,面对发生严重冲击其价值观的事情时,父亲不尽责,家庭成员之间也缺乏沟通习惯,因此对他内心冲击很大。当一个家庭无法成熟地谈论这些事情,情感被长期积压,他就无法正确看待性,也无法正确理解亲密关系。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