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 你无比追忆的蔡澜、金庸们,其实水平不算高
蔡澜笑道,什么都改变不了,以后你就信我了。“不要把包袱弄得太重,没有必要。我要是一个人可以改变的话,我就去洒热血,断头颅。我可以去。我认为有时候我没有这个力量,改变不了。所以我就开始逃避喽,吃吃喝喝也是一种逃避嘛。”
是了,金庸笔下的活死人墓,蔡澜的吃吃喝喝,本质上其实都是一样的。
所以蔡澜、金庸、倪匡们,他们有他们的成就,也有他们的问题、局限与无奈。
没办法,一代人,只能作一代人的事。我们所应尽力的,只是不要让一代又一代文化人,永远只能聊聊吃吃喝喝。
我常常想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那句名言:我所担心的只有一件事,我们明天的生活,能否对得起我们今日所遭受的苦难。
是的,最幸运的民族,未遭遇深刻的苦难也能创造璀璨的文化与深刻的反思。
其次的民族,未遭苦难也未作反思,就那么默默而幸福的不被历史记载的活着。
再次的民族,遭遇了深刻的苦难,也做了沉痛的反思,留下了深沉感人的思想与文字,苦难与牺牲变得有了标度与意义,比如俄罗斯,它的历史虽然曲折、痛苦,但因为有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们,这些苦难换回了价值,记忆的价值。
最不幸的民族,不断地遭遇苦难,却没有反思、没有记忆,更谈不上什么深沉凝重的文字传世。
文化人是无力的,我们做不了太多,也是可怜的,理想之前,我们首先要谋生。但为自己的民族留下足够配得上苦难与牺牲的文化与思想传世,却总该是我们当作、当行的义务。在这份沉甸甸的责任面前,我们真的并不好意思说:仰望林泉、悠游岁月、做个游戏文字、聊博喝彩的“四大才子”就应当是我们生活的全部。

我们什么时候才不再只有“四大才子”,而有陀翁、托翁那样的大师?
这大约就是我对蔡澜、对“香港四大才子”以及那个“港文化黄金时代”的一点不合时宜的观感吧——“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当然,这其中,真论羞愧,该羞愧的,或许也不是竖子们。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更多...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