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回来后,我才知道中国人为什么难以断舍离

美国环保的“假象”


环保口号在美国喊得特别响,哪怕在最保守的小镇,街头也能看到“可持续发展”“为地球负责”之类的宣传牌。纸袋、金属吸管、特制降解杯盖,好像随手一举就能救地球。

结果我刚来就看见邻居拎着一台坏电视往门口草坪一放——“city pick-up day”,一车来,哐当哐当全拖走。电视机、沙发、塑料桶,甚至浴缸。没错,整个浴缸。

我一脸懵:“这些能回收?”

房东耸耸肩:“可能不能,但管它呢,车来了你就放。”

更离谱的是垃圾分类系统。很多小区就俩桶:“Recycling”和“Trash”,但回收桶里什么都有,玻璃瓶、披萨盒、塑料袋、甚至还混着香蕉皮。回收公司大手一挥:“混了,整车作废。”于是本来还能回收的也直接去填埋。



而公共场所更是自由发挥。有次我在快餐店看到顾客端着剩饭盘一抖,薯条、纸盒、可乐、吸管直接进一个桶,连“分个类”的想法都没出现过。

这一幕幕看得我脑壳发涨。

在美国,环保是一种“美学”。表面讲究环保材质,实际全靠“信仰式投喂”。他们不在乎环境吗?也不是,只是懒得为“环保”牺牲生活便利。

这让我突然想起一句话:“真正的环保,从不靠口号起飞,而是从分类那一下手开始。”

不存钱给孩子,也不抢着替孩子安排人生

我认识一个美国老太太,70岁,每周两天做园艺兼职,活还挺重。我问她为什么不退休。

她说:“靠退休金不够,还想自己赚点去旅游。孩子自己有自己的日子。”

我问她儿子:“你妈那么辛苦你不管吗?”他一愣:“她不让我管,也不想住我家。”

冷漠吗?又不是——圣诞节还是会团聚,母亲节照样送花。但彼此独立,不代表彼此不爱,只是爱的方式不一样、边界更明确。

他们觉得“孩子的人生归孩子”,不像我,恨不得连孩子的婚礼宾客名单都要帮着敲定。

关于“钱”:花得真松快,也真不焦虑

美国朋友跟我聊天时说:“我们这代人有一个共识——赚钱是为了生活,不是为了省钱。”

我问:“不想多存点给孩子?”


他摇头:“孩子要靠自己。他要靠我钱活,那我这教育也算失败。”

我听得有点发愣。这要是在其他地方的饭桌上说出口,不被亲戚喷死才怪。

他们是真的能“及时行乐”。朋友说刚拿了项目奖金就请假自驾去黄石国家公园,我说:“不考虑留点以后用?”

他反问:“以后什么时候?五十岁高血压?还是七十岁不能爬山?”

他补了一句我至今记得的话:“钱是用来换你年轻时的体验,不是等你老了用来保命。”

我沉默了半天,只能点头。

“极简生活”是信仰,不是抠门

美国人没什么夜宵文化,下班回家吃完饭最多来点薯片。穿衣也极简,大量黑白灰,女生素面朝天是常态。

开着十年旧车的是医生,背帆布包的是工程师。不是没钱,是根本不想在“别人看得见”的地方花钱。

更愿意把钱花在房车、户外、健身年卡、旅行上——不是不消费,是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地方消费。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延伸阅读
    《人民的名义》祁同伟为什么身中三枪在省委常委会不算什么? 中欧峰会:为什么会谈会变得紧张?
    李小龙当年在她家中猝死 丁佩:为什么赖我? 霍金为什么要敬酒?成才为什么要递烟?
    华尔街日报:为什么股票在上涨?没人知道 刘少奇为什么先被整死?《林彪日记》解密
    《还珠格格》中的令妃娘娘为什么会为了小燕子和紫薇与皇后为敌? 川普对华政策突然大逆转,为什么?
    《刘晓波传》为什么在西方媒体遭到冷遇? 为什么牛肉5分熟甚至1分熟就能吃 鸡肉猪肉不行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