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回来后,我才知道中国人为什么难以断舍离
当然这也不怪他们。电价便宜、资源宽裕,在资源不稀缺的地方,节俭显得很不合群。

超市一走,良心出窍
我最早感受到“浪费”的冲击,不是来自家庭,而是美国超市。
一个周六下午,我在某知名超市后门的垃圾站,看见好几袋完整包装的面包、蛋糕、三明治被整袋扔掉。一个工作人员扔得干脆利落,动作专业。
我惊了:“这些没坏吧?”
对方摊手:“只是时间到了,不能卖。”
原来,很多超市有“时效标准”——面包超过3小时不上架就处理、熟食没卖完就扔。与其降价销售,不如全扔掉。

我看着那一包包还热的芝士卷、刚烤好的法棍,脑袋一炸——这在我妈眼里,就是“节约模范菜谱”了。
而学校食堂的情况更夸张。孩子们吃几口就丢,剩饭成山。学校不管,清洁工直接铲走——效率高,但味道也重。
在美国,“扔掉”不代表过期,而是“不符合销售节奏”。也就是说,不是被迫浪费,而是结构性浪费。
家里也囤、冰箱也扔
美国人买菜不逛菜市场,直接开车去大卖场,一次买够一周食物。
我的邻居是个白人阿姨,每周六必定推着一辆购物车从Costco回来,车上装满鸡胸肉、速冻披萨、牛奶、燕麦、蛋糕、三文鱼、切好的水果。
我好奇问她:“这些你们一家能吃完吗?”她耸耸肩:“吃不完就扔,反正便宜。”
我嘴上笑着,心里哽着。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