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博弈] 中美开啓贸易谈判,对比七年前的三大不同




Getty Images

5月7日,距离特朗普宣布“解放日”关税超过一月,中美政府各自宣布将派代表在瑞士举行会谈。

几乎整整七年前(2018年5月3日和4日),中美进行了第一轮贸易谈判,一些事情似乎并未改变:两国依然是特朗普和习近平执政,美国还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特朗普对关税情有独钟;另一些事情似乎让世界局势今非昔比:俄乌战争挑战了战后的世界秩序,特朗普的MAGA倾向“背刺”盟友,一场新冠疫情让中国经济受伤不轻,但中国制造2025总体上取得成功。

深入这次会谈的细节,中方的代表是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他将于5月9日-12日访问瑞士;美方代表是财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他们也将在本周前往瑞士。再有双方的关税规模远高于特朗普第一任期时(2018年)的贸易谈判,当时美国对价值2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25%的关税,现在则高达145%。

“这些会谈是个好兆头,”经济学人智库(EIU)首席亚洲经济学家马志昂(Nick Marro)向BBC中文表示,但这很可能只是一个漫长而曲折过程的开始,因为双边经济纠纷不仅仅关乎关税,还包括中国的经济失衡、美国的出口管制等议题的紧张局面。“任何暗示局势缓和的举措都属积极,但我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难以摆脱当前困境。”

不过也正是七年前,当时中方负责谈判的刘鹤在一次发言中说,“历史或以不同的方式重演,或把我们带到似曾相识的十字路口”。对比七年前,梳理两次谈判的异同之处,或许可以帮助读者更好了解当前的事态。



Reuters 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中)现在负责美国的关税事务。

人选变化:鸽与鹰


比较显着的是双方的人选变化,中方仍是主管经济的副总理,但任职的人从刘鹤变为何立峰。

刘鹤长期在中央任职,扮演“智囊”的角色,从第八个五年计划到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刘鹤曾参与制定多份中国经济长期规划,先后为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三任国家主席起草经济讲稿。中共十九大上,刘鹤跻身政治局委员,一个从未在地方政府任职的官员位列“党的领导人”,并任副总理,掌握经济领域实权,这样的升迁轨迹颇为罕见。

刘鹤最终在多轮与美国的贸易谈判后,在白宫和特朗普签下第一阶段贸易协议,而后因为疫情等原因,这份协议“几乎没有履行”。

二十大卸任后,刘鹤不再任实际职务,但还发挥作用。2023年7月,时任美国财长耶伦访华,见完李强和何立峰,还与已经退休的刘鹤见面,当时《南华早报》引述消息人士称,刘鹤在卸下所有职务后,仍参加中国政府有关经济事务的内部会议,并具有很高的影响力,他的知识储备和经验对北京而言极为有价值。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延伸阅读 更多...
    中国:坚决反对美国对中美洲国家公民实施签证限制 在这个危险领域 中美除了合作别无选择
    卢比奥:中美洲国民若"替中共行事"将无法入境美国 中美俄罕见同年大阅兵 最反常的是美国突然加入
    梅洛尼:面对中美,欧盟注定"上不了桌" 中美俄三方谈判削减核武库?中国称不合理 不现实
    加拿大反对党领袖放话:面对中美,我们太软弱 俄罗斯大规空袭乌克兰 击中美商驻乌电子工厂
    中美G2无处不在 真正与美旗鼓相当的玩家只有中国  (1条评论) 中美延长贸易休战 市场反应积极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