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了30年的云南大地震 村民以为苏修放原子弹
强震波及通海、峨山、建水、华宁、江川、石屏等7个县,受灾面积约8,800平方公里,占7县总面积的77.8%。
由于地震发生在人口稠密的滇南地区,当地房屋多为砖墙、土坯墙和木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差,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当时,通海城内的聚奎阁,这座木质结构的古建筑仍旧巍然耸立,这在人们头脑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被“遗忘”的地震
1月9日,地震第4天,《云南日报》刊出一则消息:“昆明以南地区发生了一次7级地震”。消息没有提及具体位置、伤亡情况。
当时民政部门规定:因自然灾害导致的死亡人数及相关材料,列为“秘密事项”。这一规定,一直沿用到2005年才废止。
2005年,著名报告文学作家杨杨从云南省档案馆看到一份《地震受灾情况统计表》,显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死亡人数超过万人的大地震:死亡15,621人,死绝836户,伤残32,431人,房屋倒塌338,456间,死亡大牲畜166,338头……
虽然叫通海大地震,但实际上建水县死亡人数最多,官方数字为7451人。
统计截止时间是1970年4月15日,但在这之后,峨山县和建水县都修订了死亡人数,实际数字有所增加。


此后30余年,这份统计表作为“机密”封存在档案馆里,一直没有正式向社会公开过。
震前异象不断
1969年冬,横贯建水、通海、峨山三县的曲江河谷,出现了气候反常现象。
这个全长120公里的河谷地区,被地震学家称为“曲江断裂带”,区域内地形、地质条件十分复杂,破碎带纵横交错。
早在1965年,地形测量人员就发现,曲溪河谷出现了一个相对下沉区,跨曲江断裂处,南岸相对于北岸发生了下降现象。
地质学家李四光特别强调,云南地质构造上,有不少断裂带仍然在频繁活动,要加强监测工作。
1969年12月初,西南地质地震大队的一个4人小组来到通海,进行实地考察。
事实上,他们所住的高大公社陶茂村,距离一个月后发生的通海大地震的震中五街村,已经很近了,步行只用十几分钟。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Note: | _VIEW_NEWS_FULL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