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小米SU7事故时疑"车门锁死"?业内人士:若解...
小米公司公开发布“SU7高速事故致3人遇难”事发前后信息摘要,事故原因尚待警方进一步调查。事故发生后,事发的小米汽车被指车门锁住,“车锁未解锁,当事者无法打开车门逃生”的情况引发关注。
1日中午,澎湃新闻致电小米汽车官网客服热线,客服工作人员表示,若遇到车辆断电车门锁死的情况,可尝试在车辆下方找到应急解锁,“车辆配备了机械把手,在断电的情况下也可以打开。”
当天,一位不愿具名的汽车业内人士告诉澎湃新闻:“说大白话就是,该事故中,一种情况就是可能车内人已被撞晕,很难物理解锁车门;二是车撞坏了,比如线束等被撞断,导致无法传输车辆解锁信号。”

车门锁死无法打开有两种情况
他提到,目前小米暂未公布车门是否锁死以及原因,但给出了事故的时间点,可以注意到在事发之前车辆已多次发出预警。
根据小米公布的行车信息记录,在3月29日 22:44:24,NOA智能辅助发出风险提示“请注意前方有障碍”,发出减速请求,并开始减速;22:44:25 NOA被接管,进入人驾状态,方向盘往左转角22.0625度,制动踏板开度31%;22:44:26 方向盘往右转角1.0625度,制动踏板开度38%;22:44:26-28之间,车辆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
以此计算,从驾驶员接管车辆到车辆发生碰撞,过程只有1-3秒的时间。
前述业内人士称,当事故发生后,车辆可能会发生车门锁死的情况,这是因为车速太快,车内线束被撞断导致解锁信号无法传输,车辆解锁动作无法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依靠车内人员使用车辆配备的破窗工具通过物理破窗逃生。“但是车祸发生时,如果速度过快,撞击后车内人员可能丧失了反应能力。”
该业内人士称,当下新能源车的新功能很多,虽然配备了使用手册,但消费者购买车辆后不一定会仔细阅读使用手册,这也为车祸发生后的逃生增加了难度和反应时间。
2020年5月12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制定的GB 18384-2020《电动汽车安全要求》、GB 38032-2020《电动客车安全要求》和GB 38031-2020《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简称“三项强标”)。
这些2021年1月1日起实施的标准中,增加了电池系统热扩散试验,要求电池单体发生热失控后,电池系统在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燃,这个强制标准为车上乘员预留了安全逃生时间。
前述业内人士称,锂电池有易燃特性,这个强制性标准是为了电动汽车电池燃烧后有逃生时间,如果是在5分钟之外起火、爆燃,是符合规定的。“问题是车上的驾驶员能否安全打开车门才是关键。”他称,现阶段需要了解的是,事发车辆在撞击后,到底是线束被撞断无法传输解锁信号,还是其他原因,目前要看调查结果才能给出结论。
另一方面,除了电车线束被撞断导致电源信号切断外,还有可能是保证信号传输的蓄电池或备用电池遭受撞击后无法工作,信号也无法传输,车辆无法解锁。前述业内人士提到,车辆撞击后,车门锁死的情况此前发生过,对此,不少车企已经开始在设计时,增加安全冗余,比如加装超级安全模块,以便撞击后信号传输也能工作。
他建议,首先不要迷信“智驾”,目前国内的新能源车辆配备的智驾,仍旧属于辅助智能驾驶,并没有完全智能。另外,购买新车后,用户一定要仔细阅读使用守则后上路;最后,车主在工具箱中,一定要准备好破窗工具,以备不时之需,毕竟安全才是车辆行驶中第一重要的事情。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4月1日,1日中午,澎湃新闻致电小米汽车官网客服热线,客服工作人员表示,若遇到车辆断电车门锁死的情况,可尝试在车辆下方找到应急解锁,“车辆配备了机械把手,在断电的情况下也可以打开。”
当天,一位不愿具名的汽车业内人士告诉澎湃新闻:“说大白话就是,该事故中,一种情况就是可能车内人已被撞晕,很难物理解锁车门;二是车撞坏了,比如线束等被撞断,导致无法传输车辆解锁信号。”

车门锁死无法打开有两种情况
他提到,目前小米暂未公布车门是否锁死以及原因,但给出了事故的时间点,可以注意到在事发之前车辆已多次发出预警。
根据小米公布的行车信息记录,在3月29日 22:44:24,NOA智能辅助发出风险提示“请注意前方有障碍”,发出减速请求,并开始减速;22:44:25 NOA被接管,进入人驾状态,方向盘往左转角22.0625度,制动踏板开度31%;22:44:26 方向盘往右转角1.0625度,制动踏板开度38%;22:44:26-28之间,车辆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
以此计算,从驾驶员接管车辆到车辆发生碰撞,过程只有1-3秒的时间。
前述业内人士称,当事故发生后,车辆可能会发生车门锁死的情况,这是因为车速太快,车内线束被撞断导致解锁信号无法传输,车辆解锁动作无法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依靠车内人员使用车辆配备的破窗工具通过物理破窗逃生。“但是车祸发生时,如果速度过快,撞击后车内人员可能丧失了反应能力。”
该业内人士称,当下新能源车的新功能很多,虽然配备了使用手册,但消费者购买车辆后不一定会仔细阅读使用手册,这也为车祸发生后的逃生增加了难度和反应时间。
2020年5月12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制定的GB 18384-2020《电动汽车安全要求》、GB 38032-2020《电动客车安全要求》和GB 38031-2020《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简称“三项强标”)。
这些2021年1月1日起实施的标准中,增加了电池系统热扩散试验,要求电池单体发生热失控后,电池系统在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燃,这个强制标准为车上乘员预留了安全逃生时间。
前述业内人士称,锂电池有易燃特性,这个强制性标准是为了电动汽车电池燃烧后有逃生时间,如果是在5分钟之外起火、爆燃,是符合规定的。“问题是车上的驾驶员能否安全打开车门才是关键。”他称,现阶段需要了解的是,事发车辆在撞击后,到底是线束被撞断无法传输解锁信号,还是其他原因,目前要看调查结果才能给出结论。
另一方面,除了电车线束被撞断导致电源信号切断外,还有可能是保证信号传输的蓄电池或备用电池遭受撞击后无法工作,信号也无法传输,车辆无法解锁。前述业内人士提到,车辆撞击后,车门锁死的情况此前发生过,对此,不少车企已经开始在设计时,增加安全冗余,比如加装超级安全模块,以便撞击后信号传输也能工作。
他建议,首先不要迷信“智驾”,目前国内的新能源车辆配备的智驾,仍旧属于辅助智能驾驶,并没有完全智能。另外,购买新车后,用户一定要仔细阅读使用守则后上路;最后,车主在工具箱中,一定要准备好破窗工具,以备不时之需,毕竟安全才是车辆行驶中第一重要的事情。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更多...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