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房] 爸妈买下上海最好学区房,却是我择校「噩梦」的开始
我在压力中时常打架,也被孤立与霸凌,父母会告诉我,人人皆平等,但我想这会不会也是一种溺爱,责备自己被宠成一个自恋又缺乏边界的人。
于是我的家人在我和学校愈发不合的状态下,选择让我走出国的路线。
这也是我的幸运,有能力能换一种生活方式,否则我无法想象,我会有一种什么样的人生。
人生的所有经历也在塑造着我,我可以从小学的经历中提取的经验是:
在追求同质化和标准成绩的地方,具有发散性思维的我往往得不到发挥,但这或许并不是我的错。

@双语学校 这里更像一个小社会
我在四年级转到了一所上海的美式学校A校,它是个与我所在小学拥有相反教育理念的学校。
作为一个想要发展个性的孩子,A校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结合极其轻松的校园氛围,我逐渐对追求学术的必然性祛魅。学生被鼓励自主解决纠纷,而非由老师带头解决。
但是,校园的氛围带来的自由是一把双刃剑。
在培养独立的同时使弱势的同学难免遭受霸凌后的排挤,以及带来心理上的创伤,尤其是孩子们都还小,很难理解那些说教。我是一个跳级生,在这种对心智成熟度有要求的环境下成为了被霸凌的个体。
我从这次的经历中得出:事物都有两面性,追求个性发展固然重要,然而这对自身内核的稳定性与成熟度有相关性。
自由的环境不仅会催生霸凌等排挤弱势群体的现象,同时也会促使人们堕落在基础的欲望中,比如我一度因为沉迷游戏得到1.9的GPA。
在5年的学习中,我因不满A校的学习氛围,选择在9年级上学期结束后离开,转去B校以留一级方式继续寻找未来的方向。

B校是一个不同于先前学校的存在。
由于它属于一个知名的全球集团,有更加成章法的学校设置,优秀的师资与质量,我可以在这里获得许多来自老师的帮助,引导我的学术能力提升。
拥有对学习的底层逻辑更深刻的理解后,我在面对应试内容时更加轻松,也成为了我得以在IB体系下生存的前提。
我也意识到,B校相比学校更像社会。
人们在其中需要拥有未来交际而塑造的人设,通过自由的社交在社会中走向金字塔顶端,可我不喜欢人们的虚伪,我也不喜欢学习在一个学校中变成次要的样子,这成为了我后来被中介劝说并转学的一个伏笔。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更多...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