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 《射雕》之死:根在金庸,不怪徐克肖战

2024年8月6日,我在清迈一座小庙的祈福红布上,看到歪歪扭扭的两个字,“肖战”。
这座小庙名为界遥寺,特色是敬奉蛇类,院落里到处可见大小不一的眼镜蛇造型。在一堆泰文和英文字符里看到“肖战”,我难免会愣了一下。
旁边一位泰国少女貌似猜出了我的国籍,先指着红布道,“肖——战——”,又指向她自己,意思是她刚写的。
我赶忙用二十多年前在乡镇中学灌装的英语回一句,大意是“肖战在中国是一位很红的明星。”
那时我并知道肖战长啥样,就像我一直认为刘亦菲跟黄圣依很可能是同一人。
我记住肖战的美貌,还得从《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的海报开始。这张海报电影院里有,差评《射雕》的网文里也会贴上,还散见于一些为肖战鸣不平,直指《射雕》遭遇利益集团迫害的喊冤文。
我还看到了一段视频,肖战版郭靖大战梁家辉版欧阳锋,端的是飞沙走石,百丈内难以近身。照这个战力,若干年后郭靖一家三口襄阳城破领盒饭,只能是自杀,赖不到他的前妻侄忽必烈头上。
“领盒饭”的说法有点不敬,金庸老先生一直用的是“殉国”。我不赞成老先生的敬辞。郭靖一家殉的是赵宋,不是你们所爱的“ZG”。
中国几千年下来,不缺赵宋这样一个盘剥压榨百姓到骨头缝,又腐败无能,屡战屡败最终人亡政息的政权。详见这本书:
蒙古大军势如破竹,襄阳城肯定是守不住的,是要迎接新社会的。你守城的名将名士,大侠大V都是旧社会的既得利益者,你们有一万个理由守城,可是城内三餐难继的小卒和小民 ,从没得到赵宋什么好处,凭什么要跟着你们送死?
蒙古人一旦遭遇激烈抵抗,破城就要屠城,而早早投降则可以免除刀兵之祸,助无数小民苟全性命。我是小民,我不想为他们的襄阳献祭。
一千年后回望,当日死守襄阳的名将和大侠,以及被他们裹挟的小卒小民,只是在愚忠死斗罢了,并不值得提倡。
回到《射雕》原着,金庸老先生也曲笔美化了铁木真团队,书中并无多少蒙古人奸掳烧杀的恶行。
相反,把郭靖一家搞得家破人亡的,正是赵宋。收留郭靖母子,抚养小郭成人的,却是蒙古人。郭靖帮赵宋对抗蒙古,其是非不分、认贼作父的程度,不亚于杨康。
他算哪门子的“侠之大者”?
《射雕》鼓吹的“侠之大者”,在史实和逻辑上的虚浮浅薄,导致其不可能有起码的故事内核和情感驱动。
再加上电影参茶体系基于唯物史观和“中H民Z”概念的仔细审视,情节必然会被大量删改拆补,最后不知所云,以赔钱挨骂收场。
这怨不得肖战,要怪就怪徐克不懂政治,接这么一个烂题。还要再怪,那就是金庸过时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也是胡扯。
2018年10月30日,老先生去世当日,我写了一条朋友圈,稍稍删改再发:
评价金庸,可能有很多维度并得到更多的结论,又因为对金庸作品已经成为汉语记忆的一部分,深嵌入很多人的成长史中,所以上述结论又很难冷静客观得出。
然而,我还是要说,金庸最被传颂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却是他思维和作品中最扯淡的一点。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更多...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