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降低自闭症康复成本,让孩子不再"孤独"




???????

北京的医院不是从早上8点开诊那一刻起才人满为患的,可能6、7点开始,就已经排起了长队。

“你想要在网上抢号,基本抢不上的。”一位熟悉儿童精神科挂号情况的家长林墨(化名)告诉钛媒体。她的经验是,早点过来排队看是否能让医生加号,而且得提前掌握想约的医生哪天坐诊。医生也有专家特需号,但这种号也不好抢,而且动辄几百上千。

这是林墨长期往返于各个医院的经验,她不确定孩子到底是不是“孤独症”。

孤独症,学名“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自闭症”。其表现是多方面的,常伴有社交沟通障碍,兴趣或活动范围狭窄和重复刻板行为,或者感知觉的异常,以及一些共患病。

孤独症孩子的身后往往是一个个挣扎在精力和金钱边缘的家庭,以及一个与社会需求极度不匹配的儿童康复教育供给市场。

而AI技术应用到该领域正发生新的变化——最直接的影响是不断降低康复成本,让更多家庭能跨过门槛,让孩子不再“孤独”。

许多的从业者、专家、社会机构,仍在这条路上不断努力着。

孤独的孩子,心力交瘁的家长

2022年,吴琳(化名)开始带着两岁的儿子聪聪穿梭于北京各大医院进行孤独症的诊治。

在一岁多时,她就发现孩子不怎么说话,也不叫爸爸妈妈,当时,周围人都告诉她这很正常,说男孩子语言发育迟缓些,等长大就好了。但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进入小区附近的托管班后,吴琳发现这件事情远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本该是活泼好动,爱交朋友的年纪,自己的孩子却表现得非常孤僻,不仅不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甚至也不会跟其他人有眼神交流,时常容易激动喊叫。

首先给到吴琳明确提醒的是托管班老师。“孩子情况不太一样,需要去看看。”有十多年幼教经验的托管班老师主动找到吴琳,说明了此事。


据吴琳后来的分析,虽然聪聪性格孤僻不说话,但智力没有问题,他喜欢独自搭积木,比同龄小朋友更专注,但或许也是这种专注走向了一个极端:把自己隔绝起来了。

语言发育迟缓、不喜社交、缺乏眼神互动这些,都可能是孤独症的症状,但也有可能是其他问题。当吴琳在儿童医院、北大六院挂号做了一系列测试后,医生都没有给出明确诊断,只说测试的结果在边缘,不能确诊。

一时间,没有“戴帽”(孤独症确诊的俗称)反而吴琳更加心急如焚,因为无法确诊就意味着不知道接下来应该针对孩子开展怎样的治疗。踌躇下,吴琳通过熟人介绍选择在当地妇幼保健院问诊,医生给出明确建议后,吴琳带着孩子开始在妇幼保健院的康复部进行上课干预。

虽然当时该康复部上课名额已经满了,需要排队等待一段时间,但两岁就能发现并尽早干预的孩子仍是幸运的,因为越早进行干预,康复的效果越好。

“这里上课基本上语言课300元/30分钟,其他运动课等是200元一节课。最早是一对一,后来随着情况改善,慢慢开始跟着三四个小朋友一起上团体活动课。”吴琳说,在上了半年干预课后,她做了一个决定,先停掉课程。既然孩子各项能力已经达标,可以在日常社交生活中进一步自我学习自我成长。另一个担忧是,当时学校里其他孩子情况更严重,她担心孩子处于模仿期会有不好的习惯养成。

如今的情况是,聪聪一直有很好的表现。只是在新的环境里,比如刚上幼儿园时,聪聪会突然拥抱某个小朋友,或者突然拿走玩具,一些表现会很突然。担心老师对孩子会区别对待,吴琳并没有把孩子的情况如实告诉老师。好在过了一个多月,聪聪熟悉了环境,逐渐放松,社交行为也变得正常起来。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