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十年收官,名亡实存?

美国现任的乔·拜登(Joe Biden)政府延续了第一届特朗普政府的对华科技政策。拜登甚至在他离任前还对中国打出了他在美中“芯片战”中可能的最后一拳。观察人士说,特朗普2.0可能会以更强硬的方式扩大华盛顿对中国的战略技术封锁。《中国制造2025》背后的最大驱动力和决心--自主掌控先进技术,降低外部供应链依赖--可能只会愈发坚定。


《中国制造2025》的成败不仅关乎着中国的国家战略,也影响了全球产业格局与技术权力的分配。有关这项被认为“名亡实存”的中国国家战略,以下是你所需要了解的概况。

2015年前的中国产业状况和“中国智造”十大关键领域

在2015年之前,中国制造业主要集中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以生产低成本、低附加值产品为主,“量大价低”。面对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全球竞争加剧、经济增长放缓等压力,中国依赖廉价劳动力的传统模式难以为继。

在2015年,大部分中国计算机芯片、操作系统及工业软件均依赖进口,航空航天领域也几乎完全由波音和空客垄断。中国政府认识到依赖海外技术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致命短板。

外部的技术封锁加剧了中国对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的担忧,也加剧了中国发展自主技术的危机感。

“中国制造2025”因此成为推动中国技术自立、降低外部依赖的重要工具。根据中国国务院于2015年发布的相关文件,“中国制造2025”计划旨在推动以下领域的“突破发展”。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包括芯片、5G、工业软件等技术)

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

航空航天装备

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

先进轨道交通装备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电力装备

农机装备

新材料

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北京第21届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上有人在通过显微镜看电脑芯片。 (2018年5月17日)

十大领域的突破状况

虽然《中国制造2025》官方文件没有具体设定量化的市场份额目标,但中国有一份相对更低调的非官方文件--《重点领域技术创新绿皮书—技术路线图》。这份被广泛称为“绿皮书”的文件中详细列出了具体的量化指标。例如,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目标为90%,移动通讯设备为80%,工业机器人为70%;集成电路(芯片)在全球市场的份额目标为56%,通用飞机为40%,等等。

《南华早报》在今年4月从这些官方文件中整理出了《中国制造2025》所覆盖的260多项具体目标,并通过调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超过86%的目标已经实现,另有一些目标预计将在今年或明年完成。同时,部分目标--如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已远远超出预期。”

鲁比奥今年9月也针对《中国制造2025》的完成情况发布报告。当中显示,该计划所涉及的十大关键领域中,有4项已被中国“成功征服“,有5项实现“部分完成目标”,有1项“完全失败”。

鲁比奥的评估--

Communist China's quest for global technology dominance touches almost every one of these important, evolving industries.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