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帆:中国出口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中国政府对此从来不阻拦,因为这是亚洲一体化的自然结果。这些企业在东南亚组装的产品,其原材料和关键部件可能来自中国。
因此,2019年,东南亚十国与中国的贸易额为6500亿美元,而到了2022年,这一数字已超过1万亿美元,就这么几年,增长了50%,这是好事情啊!
中国的出口产品,比如造船,在30多年前,世界造船业的50%由日本承担;10年前,50%是韩国造的;而现在,中国的造船业占据了世界造船业的50%。
所以,以前我们说的,用10亿件衬衫去换一架波音飞机进口,这一时代已经过去了,已经转变为,中国一大堆装备、电子类产品出去,换回我们需要的粮食、猪肉,或者是地下的矿物质,或者其他的一些产品。
总之,出口产品结构的改变是趋势性、结构性的,并且是非常好的变化。这是非常了不得的进步,是40年来中国开放当中最令人瞩目的成果。
国际贸易,在生产方式方面,2010年,中国的工业规模已达到世界第一,但其中40%-50%是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的特点是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和半成品,然后在国内进行组装出口。举个例子,在价值1000亿美元的出口产品中,其中高达800亿美元的价值来自进口的零部件、原材料、半成品,经过加工组装再卖往国外。
这个进出口贸易单子有1800亿美元,但实际计入GDP的产值只有一百几十亿美元。因为加工的过程中还包含了水电气的消耗以及其他侧根抵扣,而企业的利润、职工的收入以及国家税收等合计,仅占据出口贸易额的百分之十几。
因此,加工贸易的特点是“只长个头不长肉”(贸易额高而实际增加值相对较低)。只有在缺乏其他更优质的经济活动且劳动力过剩的情况下,适当发展加工贸易是可以考虑的。
但一旦国家强盛起来,这种加工贸易模式确实应该逐渐转移给其他国家。目前,东南亚地区占据超过50%多的加工贸易份额,它们也是两头在外,一端从中国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加工完成则出口到欧美市场。
在2010年前,中国制成品中50%是加工贸易,30%多是一般贸易。一般贸易就是相当于,国内自己的产业链做出来,然后出口;还有10%左右是农产品、原材料、初级产品,这些不需要制造的商品。
现在,中国6万多亿美元进出口的产品中,加工贸易的比重已从50%降至20%以内。一般制造,中国自己的产业链集群制造的东西占到了70%;还剩下10%是农产品或者地下挖出来的原材料。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些加工方式,这是我们中国自己的产业链集群,在这十年来扩链、强链、补链的成果,使得我们拥有了全世界最大的、最完整的产业链。在这个意义上讲,这是中国制造、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趋势性特征。
另外,大家最关心的一点是外资的引进情况。
大家总会感觉,在过去的10年里,由于特朗普推行贸易战和撤资政策,以及拜登政府的拉帮结派、地缘政治操作和逆全球化倾向,中国的外资似乎应该减少了。
然而这种基于直觉的感觉并不一定准确,我们必须理性地利用国际贸易中的数据来进行分析,才能得出清晰的结论。
在引进外资方面,80年代这10年,中国每年引进外资大体上在400多亿美元、不到500亿美元;90年代这10年,平均每年引进外资在800亿至900亿美元;到了新世纪初的10年,也就是2000年-2010年,中国引进外资大概在1200亿美元。
大家会认为,这10年(2012年-2022年)引进的外资似乎比过去要少,但实际上,这十年间我们每年引进对的外资在都在1400多亿美元,比上一个十年(2002年-2012年)平均每年增加了20%。
另外,有些人会提到,是不是前五年引进的外资比较高,而最近的五年相对低,因为最近五年不仅经历了贸易战,在遭遇了疫情的冲击。但实际上,最近五年中国引进外资平均每年是1600亿美元,
而之前的几年,也就是2010年-2016年期间,平均引进的外资大体上是1300亿美元左右。
这说明,即便是在这十年,面对美国人搞逆全球化、打贸易战的背景,做生意的人仍然在商言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这一趋势是不会变的。
比如,美国特斯拉公司这几年在上海首先投资了50亿美元,随后又追加第二期50亿美元,总计达到100亿美元。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因此,2019年,东南亚十国与中国的贸易额为6500亿美元,而到了2022年,这一数字已超过1万亿美元,就这么几年,增长了50%,这是好事情啊!
中国的出口产品,比如造船,在30多年前,世界造船业的50%由日本承担;10年前,50%是韩国造的;而现在,中国的造船业占据了世界造船业的50%。
所以,以前我们说的,用10亿件衬衫去换一架波音飞机进口,这一时代已经过去了,已经转变为,中国一大堆装备、电子类产品出去,换回我们需要的粮食、猪肉,或者是地下的矿物质,或者其他的一些产品。
总之,出口产品结构的改变是趋势性、结构性的,并且是非常好的变化。这是非常了不得的进步,是40年来中国开放当中最令人瞩目的成果。
国际贸易,在生产方式方面,2010年,中国的工业规模已达到世界第一,但其中40%-50%是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的特点是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和半成品,然后在国内进行组装出口。举个例子,在价值1000亿美元的出口产品中,其中高达800亿美元的价值来自进口的零部件、原材料、半成品,经过加工组装再卖往国外。
这个进出口贸易单子有1800亿美元,但实际计入GDP的产值只有一百几十亿美元。因为加工的过程中还包含了水电气的消耗以及其他侧根抵扣,而企业的利润、职工的收入以及国家税收等合计,仅占据出口贸易额的百分之十几。
因此,加工贸易的特点是“只长个头不长肉”(贸易额高而实际增加值相对较低)。只有在缺乏其他更优质的经济活动且劳动力过剩的情况下,适当发展加工贸易是可以考虑的。
但一旦国家强盛起来,这种加工贸易模式确实应该逐渐转移给其他国家。目前,东南亚地区占据超过50%多的加工贸易份额,它们也是两头在外,一端从中国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加工完成则出口到欧美市场。
在2010年前,中国制成品中50%是加工贸易,30%多是一般贸易。一般贸易就是相当于,国内自己的产业链做出来,然后出口;还有10%左右是农产品、原材料、初级产品,这些不需要制造的商品。
现在,中国6万多亿美元进出口的产品中,加工贸易的比重已从50%降至20%以内。一般制造,中国自己的产业链集群制造的东西占到了70%;还剩下10%是农产品或者地下挖出来的原材料。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些加工方式,这是我们中国自己的产业链集群,在这十年来扩链、强链、补链的成果,使得我们拥有了全世界最大的、最完整的产业链。在这个意义上讲,这是中国制造、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趋势性特征。
另外,大家最关心的一点是外资的引进情况。
大家总会感觉,在过去的10年里,由于特朗普推行贸易战和撤资政策,以及拜登政府的拉帮结派、地缘政治操作和逆全球化倾向,中国的外资似乎应该减少了。
然而这种基于直觉的感觉并不一定准确,我们必须理性地利用国际贸易中的数据来进行分析,才能得出清晰的结论。
在引进外资方面,80年代这10年,中国每年引进外资大体上在400多亿美元、不到500亿美元;90年代这10年,平均每年引进外资在800亿至900亿美元;到了新世纪初的10年,也就是2000年-2010年,中国引进外资大概在1200亿美元。
大家会认为,这10年(2012年-2022年)引进的外资似乎比过去要少,但实际上,这十年间我们每年引进对的外资在都在1400多亿美元,比上一个十年(2002年-2012年)平均每年增加了20%。
另外,有些人会提到,是不是前五年引进的外资比较高,而最近的五年相对低,因为最近五年不仅经历了贸易战,在遭遇了疫情的冲击。但实际上,最近五年中国引进外资平均每年是1600亿美元,
而之前的几年,也就是2010年-2016年期间,平均引进的外资大体上是1300亿美元左右。
这说明,即便是在这十年,面对美国人搞逆全球化、打贸易战的背景,做生意的人仍然在商言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这一趋势是不会变的。
比如,美国特斯拉公司这几年在上海首先投资了50亿美元,随后又追加第二期50亿美元,总计达到100亿美元。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