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在中国被杀为何总被民间高度政治化?

评论 | #何清涟:外国人在中国被杀为何总被民间高度政治化? https://t.co/d5CDpJM6rl— 自由亚洲电台 (@RFA_Chinese) June 14, 2024


何清涟评论文章:中国对外开放40多年,不仅国与国之间,就是个人之间的对外交往也越来越多,就算是二、三线城市也能经常见到“老外”身影,早就过了“文革”时期那种老百姓围着外宾看稀罕的阶段。但有一点未变,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基本未脱“涉外无小事”这种高度防范性态度。外国人在中国被杀案件虽然也发生过数起,官方对此是希望就事论事,以刑罪论之;民间则总是生发出无穷想象,加之网络时代众口汹汹,其“结论”总与当局希望的不一样,让当局觉得很麻烦。

四名美国人被伤的网络传言体现的"敌情"意识

6月10日,四名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教师在吉林的一个公园被一名55岁男子用刀刺伤。海外社媒平台X上各种传言,有说这四位美国人是情报人员,被中共当局做掉;还有说杀人者是XX功,报复美国政府。原以为这只是推上风光,后来才知道,国内也是如此,但流传的是另一些版本。比如,“4名美国佬说中国坏话来着,只不过没有想到身边一个中国人听得懂英语”;“会不会是这四个美国人自导自演的?”;“一定是日本人假扮成行凶者!”对这种状态,国内有评论曰:“有些人无视国家的政策和意图,怀揣着不知从哪里习得的仇恨盲目排外,还自以为这是正义、血性,殊不知这是在给国家添乱”。

对各种国内外网络猜想,我不以其为意,因为每逢大事发生,英文自媒体也同样如此。但这句“不知从哪里习得的仇恨盲目排外”让我觉得好玩,作者似乎全然忘记一点,正是中国官方的意识形态教育+持续的宣传,培养了国人的仇恨和盲目排外。

"习得性"仇外情绪是如何炼成的?

无论是中国境内还是境外的中文自媒体,对四位美国人被伤的过度解读有个共同特点:一腔满溢的敌情意识。中国当局除了长期的意识形态灌输之外,种种政策也加强了这种敌情意识。据近年回国探亲的人说,如今探亲,必须要在当地派出所登记甚至被约谈。如果说这不是正式官方报道,只是耳语,载诸官方文件的也证实了这点。例如,近年来在中国政府部门的招聘岗位中,凡在大陆以外生活了半年以上的人都被排除在申请范围之外。最近的一例就是今年4月,任何在中国大陆以外生活超过6个月的人不得申请北京市公安局下属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中心的岗位。

当局对待“境外”的高度警惕之态,已经类似当年毛时代(1949年直至毛后的1978年)对待海外关系的态度。随着美中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2023年生效的修订后的中国《反间谍法》扩大了间谍的定义,而5月通过的扩大版《保守国家秘密法》则覆盖了教育、技术、互联网使用和军事设施等领域的敏感信息。新的条款之一规定,具有访问机密信息权限的工作人员在离职或退休后一段时间内都不能出国旅行,除非经过批准。这种情况下,如何能让老百姓不对外国人在中国被杀事件生发无穷猜想?




中国公众对外敌情意识随外交政策变化而消涨

中国人视外为敌,视为外国人服务的买办为洋奴,这与中国的历史有关。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有句名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中共政权建立全国政权是在“二战”之后,夺权过程中与其他国家发生不少联系,毛泽东当然不能无视国际社会的存在,于是将外国分成敌友两类。先是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朝鲜等是友,美国与西方为敌。与苏联交恶后,就只剩下朝鲜与越南非洲国家是友。改革开放,就是中国要与国际(其实这“国际社会”意指美欧西方国家)接轨,于是中国开始怀念并培养“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一干延安时期的美国旧友成为座上客。“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虽然不再在官媒上出现,党内组织原则对有海外背景的人实际上还是有一套规则。不过,普通百姓从电视与媒体上经常看到的是国家领导人接见香港巨富,与美欧政要谈笑风生。在2019年中美贸易战之前,中国确实有那么一段民间“慕洋”的时光。虽然发生过数次外国人被杀事件,但舆论尚属平和。以下事实可作佐证: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