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日的经验看中国的商场:消失的独角兽

PayPal的创始人复盘过活下来的经验——他们没有躺平,而是裁员、精打细算,把烧钱的速度降到最低。但同时,打磨杀手锏级的产品,在废墟中找生机。


濒临倒闭的亚马逊,当时本来还想搞点新业务,通过新业务来救公司。顾问吉姆柯林斯赶紧摁住了杰夫·贝佐斯,他组织亚马逊高管去思考,亚马逊之前为什么成功?

最终他们走上了拼多多之路,以更低的价格来吸引流量,守住了现金流和利润,走过了最困难的时候。

后来,吉姆柯林斯写了本书,《基业长青》。

与此同时,日本索尼和NEC(日本电气)在干什么呢?

一位叫汤之上隆的教授写过一本书,认真分析了日本企业走向颓势的原因。

在他看来,很多日本企业的匠人精神过犹不及,没把低成本量产的核心竞争力当回事。而且因为太关注性能,投入了很多没必要的成本,在瞬息万变的市场当中显得沉重笨拙。

汤之教授最后总结,日本制造业如果想要拿回曾经属于自己的一切,必须放下身段,像当年那样,创造性模仿,然后创新。这是唯一的路,也是最快的路。

曾有人用了8个字总结日本现在的工业特性:

精耕细作,循规蹈矩。

有位曾供职天马航空的台湾机长吐槽,日本的机师们会把客机擦得锃光瓦亮,连旋钮缝隙都不放过,用了10年的飞机和新的一样。

只是飞行员的喊话和动作,还在遵循二战时的准则。

4

2008年,张一鸣还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摸鱼。上班有一半的时间都在看闲书。其中有一本就是稻盛和夫的《活法》。

不止张一鸣,《活法》在中国曾经影响了一大批创业青年。2010年那会儿,稻盛和夫的微博三个月就有300万关注。地摊书堆里最好卖的,除了《活法》,就是各种企业家自传。

但在日本,《活法》的销量几乎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出书的时候,稻盛和夫已经70多了。老人家到了古稀之年,都还在召唤日本年轻人的企业家精神,不遗余力地疾呼:

要有燃烧的斗魂。

为了点燃日本人的斗志,稻盛和夫自己先举了个栗子。在77岁那年,硬是把濒临倒闭的日本航空干到上市。

小说家米亚·科托曾经说过,不被烧死最好的办法,是活在火中。

只是活在火中的日本人,几乎只存在于漫画里。后来,孙正义就开始哀叹:

日本商人变成了食草动物。


大部分时候,经济是一种周期性现象。在同一个时代发展逻辑不变的情况下,资产跌久了一定会反弹,熊市久了一定会迎来牛市。

但如果时代变了呢。

时代比人的寿命短,一个时代过去了,属于这个时代的人还活着。这很残酷,也很常见。日本的平成一代,就是这样。

前些日子,我跟日本一位造园师野村勘治聊,作为经济低谷时期成长的一代,他说自己2006年时第一次来中国时,中国年轻人眼里的光,让他印象深刻:

很像日本八十年代年轻人。

但这两年,野村再来中国,发现中国年轻人眼中的光,也少了一些。

有时候,一些关键企业能不能有突破,带领行业走出颓势,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精气神。

中国新能源车行业和芯片行业的一些突破,此时此刻就格外宝贵。大家看到,还是有人不甘心只做食草动物的。

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有什么不一样?

食草动物的眼睛,大多长在头的两侧;而食肉动物的眼睛,大多长在正前方。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上一页123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