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什麼是中國縣城的“公務員經濟”?(圖)






今年春節,壹些回鄉的年輕人發現,自己在大城市辛苦打拼後消費降級,呆在縣城老家的發小卻能買黃金開寶馬,旋即感慨“北漂拾年,不如縣城中產”。

隨後,“縣城婆羅門”和“公務員經濟”兩個詞在輿論中脫穎而出。前者諷刺性地挪用了印度的種姓制度,意指“縣城有錢”並不具備普惠性,而是依托體制和裙帶關系所形成的“門閥經濟”;後者更是指出了壹些地方產業結構單壹,只能依靠轉移支付的財政供養體制內人群,而他們在本地的消費帶動了“吃喝玩樂”的興盛,也形成了“縣城有錢”的錯覺。

所謂“公務員經濟”,是在怎樣的財政背景下形成的?壹個地方的經濟活力,能靠“縣城婆羅門”拉動嗎?這些詞在挑動公眾神經的同時又有怎樣的遮蔽性?和壹個由多元商業網絡編織的經濟模式相比,過分依賴轉移支付和政府投入的模式又有哪些隱憂?希望通過本文,你能有壹個背景和數據上的認知。

什麼是“公務員經濟”?

2023年有壹個顯著的現象,代表著社會路徑選擇的轉變。考研報名人數在增長八年後下降了36萬,為438萬;而公務員報名人數大漲,僅國考報名人數就突破300萬。與報名人數增長相匹配的,還有招錄人數的擴張:2023年各省公務員擴招17%;而剛剛舉辦的省考,也有450萬人報名角逐15萬個崗位,兩項數據均為歷史之最。

此外,央企國企、事業單位體系以及與政府雇員相關的各種臨時工也大幅度擴招,在就業形勢嚴峻的背景下,營造出壹種“社會冷,政府熱”的局面,也因此衍生了“公務員經濟”這壹提法,即壹個地方依靠財政雇員收入支撐消費的情況。

當壹個縣\市的財政雇員(公務員、事業單位、國企、編外人員)的人數與工資支出達到壹定比例,且該數額與該地區的總消費支出相當,我們就產生了壹個假設,即地方消費和經濟的“活水”已經不來源於市場,而是來源於政府雇員的工資了,這就叫“公務員經濟”。


而在“公務員經濟”這個概念流行的同時,國家明顯意識到財政供養體系過大帶來的負擔,也在全國進行編外人員的優化裁撤,比如人口小縣的編制改革與部門合並等等。很明顯,不管是個人路徑選擇還是整體經濟,我們都來到壹個重要的拾字路口。

這裡面涉及幾個重要的“數量級”,例如政府雇員與城市常住人口的比例,雇員支出與總消費量的關系,城市經濟活動中政府與社會的分配比重。以及這其中的財政負擔,是咬咬牙就能堅持的那種?還是短期內就難以為繼?

為了讓這些數量級的關系可以更明晰地呈現出來,我們可以選取兩個地區來進行對比與分析。



[加西網正招聘多名全職sales 待遇優]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上壹頁12345下壹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推薦:

    意見

    當前評論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歡迎您發表您的看法。
    發表評論
    您的評論 *: 
    安全校驗碼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Copyright © 溫哥華網,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溫哥華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