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小說夾帶太多私貨 意難平

  “當初這烏雞國王,好善齋僧,佛差我來度他歸西,早證金身羅漢。因是不可原身相見,變做壹種凡僧,問他化些齋供。被吾幾句言語相難,他不識我是個好人,把我壹條繩捆了,送在那御水河中,浸了我叁日叁夜。多虧六甲金身救我歸西,奏與如來,如來將此怪令到此處推他下井,浸他叁年,以報吾叁日水災之恨。”


  按照通俗的理解,這不是赤裸裸的公報私仇嗎?按理來說,在很多關於佛門信仰的故事,不敬佛就會受到嚴重的懲罰,可是在這裡讓形象世俗化的菩薩,用通俗的話語表達對別人的懲戒,是否隱喻地位較高的權貴?

  不只是這裡的獅子精,在《西游記》裡還有很多地方帶有很明顯的世俗意味,並不屬於宗教范圍。比較明顯的壹個地方就是師徒壹行人最後到達雷音寺,在取經書的時候,帶路的佛門弟子,居然問他們要“人事”,也就是要錢的意思。

  

  這個地方恐怕跟宣揚佛法搭不上關系吧?就是寺廟裡存在香火錢,不是也是“隨喜”嗎?更讓人費解的是,這個索錢的行為佛祖居然知道。佛祖還進壹步解釋,唐僧壹行人空手而來,不知真經曾經“賣”給壹個人家,當時只要了叁斗叁升米粒黃金,已經算是賣賤了。傳給他們無字真經也是好的,因為大唐東土人都“執迷不悟”。

  這裡世俗化的形象確實有點別扭,壹想到出家人怎麼可以貪圖富貴,就覺得無法理解。不過,也許正因為《西游記》出現之前,民間並沒有魔幻題材的小說,所以小說始終難免帶有世俗的參考,“沾上”壹些人事也很正常。

  總之,不管有沒有隱喻,那些無法理解的情節,如果按照寓言故事來理解應該會更好懂吧。除非真的把《西游記》當做壹本娛樂性質的小說,那是不是只能說明當時人們的文化水平普遍都比較高,已經把儒釋道的精髓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而且在他們的理解中,壹切戲謔都應該建立在嚴肅的學問之上,文以載道,這本身就沒有必要拿出來討論,能代表《西游記》主題思想的只有小說裡的每壹個字。

  參考資料:

  1、王齊洲:論明人對《西游記》的認識

  https://www.ixueshu.com/document/d03a829994d4ee57d320039d53547533318947a18e7f9386.html

  2、梅新林、崔小敬:《西游記》百年研究:回視與超越


  https://www.ixueshu.com/document/0f3e7048ff97e618318947a18e7f9386.html

  3、張錦池:《宗教光環下的塵俗治平求索——論世本<西游記>的文化特征》張錦池

  https://www.ixueshu.com/document/ba914dcac7f3775edc60a5d43fb83d76318947a18e7f9386.html

  4、豆瓣書評:《西游記之贰:孫悟空為什麼取經時看起來比大鬧天宮時還弱?》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779200/

[物價飛漲的時候 這樣省錢購物很爽]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壹下您的意見吧
上壹頁1234下壹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推薦:

    意見

    當前評論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歡迎您發表您的看法。
    發表評論
    您的評論 *: 
    安全校驗碼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Copyright © 溫哥華網,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溫哥華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