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小说夹带太多私货 意难平

  “当初这乌鸡国王,好善斋僧,佛差我来度他归西,早证金身罗汉。因是不可原身相见,变做一种凡僧,问他化些斋供。被吾几句言语相难,他不识我是个好人,把我一条绳捆了,送在那御水河中,浸了我三日三夜。多亏六甲金身救我归西,奏与如来,如来将此怪令到此处推他下井,浸他三年,以报吾三日水灾之恨。”


  按照通俗的理解,这不是赤裸裸的公报私仇吗?按理来说,在很多关于佛门信仰的故事,不敬佛就会受到严重的惩罚,可是在这里让形象世俗化的菩萨,用通俗的话语表达对别人的惩戒,是否隐喻地位较高的权贵?

  不只是这里的狮子精,在《西游记》里还有很多地方带有很明显的世俗意味,并不属于宗教范围。比较明显的一个地方就是师徒一行人最后到达雷音寺,在取经书的时候,带路的佛门弟子,居然问他们要“人事”,也就是要钱的意思。

  

  这个地方恐怕跟宣扬佛法搭不上关系吧?就是寺庙里存在香火钱,不是也是“随喜”吗?更让人费解的是,这个索钱的行为佛祖居然知道。佛祖还进一步解释,唐僧一行人空手而来,不知真经曾经“卖”给一个人家,当时只要了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已经算是卖贱了。传给他们无字真经也是好的,因为大唐东土人都“执迷不悟”。

  这里世俗化的形象确实有点别扭,一想到出家人怎么可以贪图富贵,就觉得无法理解。不过,也许正因为《西游记》出现之前,民间并没有魔幻题材的小说,所以小说始终难免带有世俗的参考,“沾上”一些人事也很正常。

  总之,不管有没有隐喻,那些无法理解的情节,如果按照寓言故事来理解应该会更好懂吧。除非真的把《西游记》当做一本娱乐性质的小说,那是不是只能说明当时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都比较高,已经把儒释道的精髓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而且在他们的理解中,一切戏谑都应该建立在严肃的学问之上,文以载道,这本身就没有必要拿出来讨论,能代表《西游记》主题思想的只有小说里的每一个字。

  参考资料:

  1、王齐洲:论明人对《西游记》的认识

  https://www.ixueshu.com/document/d03a829994d4ee57d320039d53547533318947a18e7f9386.html

  2、梅新林、崔小敬:《西游记》百年研究:回视与超越


  https://www.ixueshu.com/document/0f3e7048ff97e618318947a18e7f9386.html

  3、张锦池:《宗教光环下的尘俗治平求索——论世本<西游记>的文化特征》张锦池

  https://www.ixueshu.com/document/ba914dcac7f3775edc60a5d43fb83d76318947a18e7f9386.html

  4、豆瓣书评:《西游记之二:孙悟空为什么取经时看起来比大闹天宫时还弱?》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779200/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