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 游学哈佛 被欧美生中国历史观惊到

  事实真的如此吗?在为博士资格考试开设的研修班上,笔者不止一次发现,中外学者的关注点存在一致,但哈佛师生对当前中国学界的研究似乎并不熟悉。某些问题,国内学者已经给出了明确且令人信服的解答,美国师生却完全不了解,还在试图从零做起。最令人无奈的是,当笔者提出某一问题可以参考中国学者的研究时,少数外国博士生虽然礼貌,却明显并不在意。


  哈佛大学图书馆购买了主要的中文数据库,比国内许多高校的电子资源还要齐全,老一辈的汉学专家,如孔飞力(Philip A. Kuhn)教授也非常重视中国同行的研究。然而时至今日,年轻博士生们对中国学界的认识,依旧停留在孔飞力教授时代的水平,这无论如何是难以理解的。

  

  孔飞力及其代表作

  这种中国重视西方、西方却忽视中国的学术隔阂造成了许多麻烦。比如时常被炒作的“新清史”。中国学者对新清史固然多有批评,但商榷的视角不尽相同,由学术出发的探讨亦不在少数。然而,真正传入美国,并被新清史倡导者所了解的,只有媒体炒作的那几篇“檄文”。至于那些有理有据的商榷论文,完全没有引起美国学者的重视。这种由于不了解造成的误会不在少数,很容易造成双方的误解越来越多,矛盾越来越大,甚至于互不理睬、自说自话。

  三、学术认同的机遇与挑战

  中美学界之间的误解看似偶然,其实是时代的必然。一方面,中国崛起的速度太快,西方难以接受中国发展的事实,同样难以接受中国学术的进步。这种不认同,源自人心,既非学术圈可以解决的问题,也不是一代人能够改变的。

  另一方面,就纯学术领域而言,尽管交流已无障碍,学术对话却存在困难,特别是缺少足够大的平等舞台。在这个问题上,机遇却是已经出现。


  促成平等对话、学术认同的首要因素是大量中国留学生的加入。在清代档案课上,欧立德(Mark C. Elliott)教授开玩笑地说,他当初接手这门课程时,只有几个中国人,可现如今,只有几个人不是中国人。绝大多数留学生先在中国接受了本科、研究生层级的教育,而后来到美国,经历了漫长的博士培养。这样的经历,使他们自然而然地具有连通中、西方学界的可能性。尤为重要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这些年轻一代留学生往往更具有民族认同感,愿意为中国学界争取话语权。

  

  欧立德

  笔者在游学期间与欧美学生讨论问题,几次恼火于对方的双重标准,却又困于不熟悉西方话语逻辑,一时难以反驳,都是中国留学生挺身而出,据理力争。可以预见,待到这些年轻的留学生进入学界,无论他们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都将有利于中外学界的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延伸阅读 更多...
    抗议谢锋的哈佛学生:“当时我们害怕极了”(图)  (1条评论) 美国高校抗议升级!哥大宣布停止线下授课,哈佛...
    哈佛女生抗议中共大使 强硬拖拽者身分曝光(图) 哥大宣布停止线下授课 哈佛耶鲁等多所大学冲突升级!(图)
    谢锋哈佛演说抗议多 微博急消音(图) 邹明哈佛演讲:文化如何成为理解中美关系的钥匙?
    藤校、哈佛双料女孩 为什么躺平了 哈佛大学教授:UFO经多维空间到地球(图)
    继耶鲁后 哈佛也恢复标准化考试要求 哈佛毕业10年回头看 大批孩子过早牺牲于爬藤算法(图)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