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與愛 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壹個拾叁歲的小姑娘因為發色,上熱搜了。


  22日晚,孫莉曬出大女兒黃多多的近照,照片裡的多多穿著淡紫色衣服配深色壹字裙,壹頭挑染成紫色的頭發非常吸睛。

  在媽媽的鏡頭裡多多或歪著頭,或蕩著秋千,或牽手妹妹,整個人散發出自信又隨性的笑容。

  這已經不是多多第壹次引起熱議:

  9歲時打了耳洞,擁有自己的口紅。

  

  11歲開始給自己搭配首飾,照片裡無名指上的小戒指時常出鏡。

  

  12歲化濃妝參加學校舞台劇。

  

  13歲的淡紫色頭發。

  

  許多網友紛紛熱議,這全然不是壹個“好姑娘”該走的路線,她的父母難道不管管她嗎?

  

  “真正的教育是,教你溫暖純良,

  也給你愛與自由”

  讓很多杠精失望的是,他們所謂地“什麼年紀該做什麼事”,在多多這裡完全不適用:她熱愛舞台,10歲就登台與小竹馬壹起演出暗戀桃花源,並且在接下來的幾年中,為法國電影《小王子》配音,參與巴黎Bonpoint大秀。

  

  她英語水平很好,不僅能夠在公眾場合與外籍友人自如交談,還翻譯出版了包括《幸福先生》、《小貓咪追月亮》等多部英文繪本。

  

  她愛畫畫,喜歡彈鋼琴,也會做手工,做糕點

  13歲的姑娘,嬌艷明媚的花朵,卻比花朵多壹抹芬芳。

  “真羨慕這樣平等的家庭關系”

  “真希望天下的小孩子都像他們壹樣健康快樂成長,內心世界幸福溫暖”

  “真好看!本就不該限制小朋友什麼,在允許的范圍內給予嘗試。不然壹直抱有好奇心,壹味地阻攔並不是愛”

  熱搜下面,艷羨聲此起彼伏。

  也有許多網友現身說法:“我拾幾歲的時候,也想染頭發燙頭發,因為就是壹種新奇的感受,比壹直沒有嘗試過,心裡壹直想要要好得多,難道,染個頭發就變成壞孩子了嗎?”“尊重而有引導,孩子需要有自己的選擇與愛好,不是探討對或錯而不是下指令與服從指令。”

  每個成年人的內心都曾禁錮著壹個黃多多。

  每個孩子,都希望擁有像這樣壹個開明的家庭。

  黃磊孫莉的教育理念中的“平等式灌溉”,主張自由大於規則,而自尊與獨立遠勝壹切。

  現在,他們的養育成果得到了千萬網民的見證。

  在《爸爸去哪兒》中,黃磊曾談到尊重孩子:“我從未把他當做孩子。她是個有思想的人。她有她的秘密,她的想法,她的人格。她不屬於我,我們之間是彼此獨立的,我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她,我們像朋友壹樣相處。”

  在許多人眼中,孩子穿什麼什麼樣的衣服,戴什麼樣的飾品,做什麼樣的發型,都是需要進行“勸告”與“調整”的,因為孩子不夠“懂事”,需要父母的指引。

  而事實卻是:當你願意蹲下來,與孩子的視線在同壹水平線,你會發現你眼中的“美與丑”、“早熟與不堪”,於孩子而言,不過是壹次對世界的試探與嘗試。

  如果父母接受孩子的選擇,那便象征著平等與理解。

  真正的教育,是教育孩子溫暖純良,且不吝給予他們愛與自由。

  畢竟,我們要養育性格,而非空殼。

  

  “真正的教育是,平等你我,

  尊重你我”

  如果說擁有黃磊孫莉這樣開明的父母,是黃多多拯救了全宇宙的結果。

  那麼朱雨辰與朱媽的關系,可能代表了大多數。

  去年《我家那小子》數次熱搜,壹半以上與朱雨辰有關。

  年近肆拾歲的男藝人,始終活在母親叁百六拾度無死角的保護中,拍戲、飲食起居與情感,朱母無壹不插手。

  就連出差上海,母親都會背著家裡的鐵鍋去專門為兒子做菜。

  是的,連菜裡都是愛與奉獻的味道。

  朱雨辰的媽媽在這部綜藝裡說出壹段著名的菲傭理論:“我是用整個生命去愛我兒子的,我沒有自我,完全沒有自我,我現在還能做,能奉獻,我在家裡的位置能頂兩個菲傭。”

  在這樣深沉的愛下成長的朱雨辰卻在節目中流露出無奈與痛苦:“她太無微不至了,讓我覺得我已經不太敢反抗她了。”鏡頭下,朱雨辰母子的相處方式被無限放大:朱雨辰非常抗拒母親的照料又不得不被動接受;母親沒有任何私人生活,全心全意為孩子付出卻苦惱兒子不肯向她傾訴內心。

  雙方在以“為對方好”的方式別扭的相處著,卻錯失了每壹個能夠坐下聊聊天談談心的機會。

  占有欲太強的母愛,並不是把孩子當做壹個個體,而是把孩子視作永遠無法長大的嬰孩,在孩子的世界中強刷存在感,強行全程高光,卻不知厄住兒子命運咽喉的並不是外來者,恰恰是她本人。

  最可怕的不是來自陌生人的惡意,而是父母沒有界限的愛意。

  

  我們時常認為,我們的個人生活需要為孩子無條件讓步,有好吃的,先給孩子,我們可以放棄自己的壹切興趣與愛好,只為陪伴孩子。

  這也是許多父母的誤區:我要給孩子偉大又無私的愛,這也是最好的教育,這是我們的責任。

  然而這卻並不是孩子需要的。

  真正的教育是,我的孩子是獨立人格,我同樣也是獨立的人格。我們的生命因有了孩子而更加豐富,卻不因孩子而侵占了原有的全部。

  讓彼此在“父母”與“孩子”的身份中尋找恰當的身份自處。是“孩子,我尊重並鼓勵你的決定,也謝謝你尊重並鼓勵我做我自己。”

  水滿則溢,月盈則虧,愛滿則離。

  教育不是壹味的給予,也要索取。

  索取孩子的“認同”,索取孩子的“犧牲”。

  而不是壹味的讓“付出”成為壹張糾葛母子關系的毒網,越想逃離,卻越窒息。

  

  “真正的教育是,認可與鼓勵,

  守護與尊重”

  《請回答1988》是豆瓣評分9.6的神劇。


  雙門洞的孩子們,無壹不成才。看似平凡普通的女主,也在成長過程中尋找到自己的方向。

  她曾是不受重視的家中老贰。

  她也曾是獨享父母疼愛的掌心寶貝。

  在准備大學聯考的時候,德善時常坐在巷子的台階上發呆,她的伍人幫小伙伴中,善宇熱愛醫術。

  狗煥帶著大哥的心願要做飛行員,連平時不正道的娃娃魚也想追夢唱歌或跳舞,更不要說阿澤小小年紀就已經在圍棋世界占據了壹方土地。

  只有她,似乎沒有夢想。

  

  德善對爸爸說:“我沒有夢想,很蠢吧,很讓人心寒吧!”

  她爸爸回應道:“大家都是這樣的,沒關系,夢想,慢慢擁有就好了。”

  德善因升學壓力而糾結的內心被爸爸慢慢撫平:

  “爸這會兒的夢想啊,就是我家寶拉,我家德善,我家余暉,沒有病痛,健健康康的,爸的夢想就只有這壹個。”

  就是爸爸這個稱不上夢想的夢想,讓德善平靜下來,壹邊迷茫,壹邊尋找自己。

  或者在旁觀者看來,德善爸爸什麼都沒做。

  但實際上他已然做了很多:

  對孩子的迷茫表示認同與共情,不過度灌輸大道理;

  對孩子表示了最大的鼓勵與肯定,而非以家長之名指責引導孩子的行進方向。

  許多時候,孩子猶疑或怯懦,需要的不過是壹個輕輕的推力。

  真正的教育,不是為孩子操盤,而是為他們守舵。

  

  “真正的教育是,你我席地而坐,對過去‘指手畫腳’,

  對未來共同探索”

  親子關系有千萬種模樣,但卻只有壹個道理,我們僅僅是以父子母女之名生活著,而孩子終於要飛,成為壹個獨立人格。

  龍應台曾在《目送》中這樣描述與兒子安德烈的關系: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物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尋找有時、放手有時、保持有時、舍棄有時、撕裂有時、縫補有時,靜穆有時、言語有時、喜愛有時、恨惡有時,爭戰有時、和好有時。

  而“平等”贰字永遠是進行時。

  

  孩子與父母的關系不是壹方輸入壹方輸出的翻譯復制,而是你來我往的交流構織。

  作為父母,要想給予孩子真正的教育,就要深刻理解平等贰字:平等是,允許孩子探觸自我世界的邊界,鼓勵他們與喜歡的萬物進行多次交流與嘗試。隨後孩子們自會意識到,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只有少量的物件兒能與自己相配。相比之下,壹件不太符合“常規”的衣服,壹次失敗的染發體驗,代價實在太小。

  平等是,給予孩子的教育與愛不是沉重的奉獻之愛,也可以是共同欣賞壹部電影,或者出去走走。

  當父母用“強壓自我”作為愛的籌碼,往往換來的不是對孩子的尊重,而是加倍的壓榨。

  平等是,當孩子迷茫不加指責,陪伴他們撥開眼前的迷霧,讓孩子的成長有“呼吸感”。

  孩子,不是父母的翻版或人生的外傳,他們是全新壹本書,我們父母,只是親手寫上序那個人。

  最好的愛莫過於父母之愛。最成功的教育莫過於與孩子壹路同行。

[加西網正招聘多名全職sales 待遇優]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推薦:

    意見

    當前評論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歡迎您發表您的看法。
    發表評論
    您的評論 *: 
    安全校驗碼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Copyright © 溫哥華網,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溫哥華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