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亲历的邓同学被约谈事件

  7. 声明中提及你希望尽快删帖,顶个球说都睡了,结果依然在回复留言,如何看待此事?


  我当时根据老师的意见,表示尽量和公众号后台联系删帖。可能是后台留言太多,没有仔细查看每一条消息。突然删文可能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和误解,并且我当时还是在和老师的谈话过程中,所以我理解公众号运营方当时可能需要综合考虑才能做出最终决定。因此,我不认为公众号运营者需要对这篇文章的处理承担什么责任。

  8. 今天(4月8日)北大校方召开了反性骚扰制度研究专项会议,并公布了1998年处理沈阳的官方文件,说当年高岩‌‌“曾去沈阳住处,要求沈阳‌‌‘表态和她建立恋爱关系’‌‌”,你怎么看?

  高岩进入北大,与沈阳相识,是在1995-1996学年度;而1998年校方的处理决定中,只模糊地说到这一学年度沈阳与高岩‌‌“接触较多‌‌”,根本没有详细叙述这段时间‌‌“接触‌‌”的最初始情况,沈阳有没有对高岩实施过性骚扰甚至性侵害。

  按照官方文件的时间顺序,一直到1997年1月‌‌“高岩去沈阳住处‌‌”之前,文件所提到的沈阳行为仅仅是‌‌“与高岩接触‌‌”,‌‌“与高岩数次通信‌‌”;而在‌‌“高岩去沈阳住处,要求沈阳‌‌‘表态和她建立恋爱关系’‌‌”之后,沈阳才有了答应高岩成为其‌‌“女朋友‌‌”,并与其‌‌“搂抱、亲吻‌‌”等行为。在我看来,这样的表达方式是十分避重就轻的,将高岩塑造成了‌‌“主动追求‌‌”沈阳的形象,甚至可能对一些人而言有着‌‌“幼稚‌‌”、‌‌“不自重‌‌”的观感,反而淡化甚至避开了沈阳最开始的性骚扰,与更严重的性侵害。

  当然也应该看到,这样的表达方式既有着当时校方可能处理失当的原因,也受到了当时整个社会性别观念不够平等、文化观念较为保守的影响。所以在20年后的今天,通过进一步公开当年更具体的情况,我相信北大一定能把这件事处理得更好,在学生充分参与的情况下共同建立反性骚扰机制,促进整个中国高校性别平等的进步与权力制约的完善。

  9.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你现在已成为北大的公众人物,身上可能也被贴了某些标签,你对此怎么看,会有什么压力么?


  这是一次很难忘也很有意义的经历,通过这一事件我也认识了一些关注学校事务和社会热点的同学和老师,从他们身上我能学到很多,他们也给了我很大的鼓励。正是有理想有信念的同学和老师,推动了学校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只有各界广泛的参与、大家一起思考,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事件发生后,我确实感到了来自个各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将督促我继续前进,也促使我在做事前认真思考其可能引发的后果。我不认同参与了这次事件就会被贴上标签的看法,也反对标签化某个人。作为学生我们都有学习和科研的责任,作为老师他们也都有教学和科研的责任,我今后还会继续正常的学习科研生活。

  写在后面的话:

  在与邓同学的交流中,我可以感受到他所代表的同学们对校园事务的积极思考与行动,作为一个关注校园事务的公众号深约一丈的运营者,我也会在明天上午与其他同学们一同前往递交信息公开的材料,以学生身份依法参与校园管理。如有同学有相关建议和想法,欢迎在后台留言~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