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白石/南素里位于Boundary湾东南部的半岛上。以独立屋为主。152 St是它主要的商业街。南素里与白石由16 Ave分界。整个半岛风景秀丽,西面和西北面是Boundary湾,南面隔海与美国相望。白石/南素里是近些年兴起的名校豪宅区。 [更多]

如果您想进一步了解本页面介绍的学校/地区等最新动态或有任何疑问和建议,可以点击我要咨询按钮, 填写联系表格,温哥华网特约顾问将及时回复,并为您耐心解答。
  概况 小学 中学 新楼盘 售房 租房 新闻 论坛 黄页 地图 地址查学校  
周树人
周树人 于 2025-9-22 10:03 写道:
清永陵满语:ᡝᠨ᠋ᡨᡝ᠋ᡥᡝᠮᡝ
ᠮᡠᠩᡤᠠᠨ,穆麟德转写:enteheme munggan),原名兴京陵,位于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是努尔哈赤祖先的陵墓。此陵中葬有孟特穆(肇祖)、福满(兴祖)、觉昌安(景祖)、塔克世(显祖)以及努尔哈赤的两位叔伯礼敦塔察篇古以及他们的配偶。
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后多有改造和扩建。在辈分上为盛京三陵之首,但规模较小,有一定的满族特色,是中国保存比较完好的皇家陵寝。1988年成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部分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历史

[编辑]
清永陵始建于1598年,现在所在地是努尔哈赤家族的传统墓地,先后埋葬了福满、觉昌安、塔克世及努尔哈赤其它伯祖、叔祖等人,当时尚无陵寝建筑。
1624年努尔哈赤迁都辽阳之后,建造东京陵。将景祖、显祖等诸陵迁往东京陵。
1634年称兴京陵。
1636年因为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在兴祖墓后设肇祖衣冠冢。
1651年封乔山尼雅满山岗为“启运山”。1653年始建享殿、配殿、方城门墙。后将享殿命名为“启运殿”,方城门为“启运门”。
1658年将景、显二祖及礼敦、塔察篇古迁回兴京陵安葬。
1659年更名为永陵,寓意帝祚长久。
1677年永陵改用黄琉璃瓦件。[1]
楼主
周树人
周树人 于 2025-9-22 10:03 写道:


建筑和格局

[编辑]
永陵神道长约800米,神道口有下马碑(建于1783年),神道无石像生、华表。永陵入口为正红门,正红门以木栅栏为门,是满族建筑特色。进入正红门后,为四祖碑亭,即肇、兴、景、显四祖的神功圣德碑亭,按昭穆制度排列。肇、兴二祖神功圣德碑建碑亭建于1655年,景、显二祖神功圣德碑建碑亭建于1661年。
(面朝正红门方面)中左为肇祖,中右为兴祖,最左为景祖,最右为显祖,碑亭内有神功圣德碑,用满、蒙、汉三种文字为之歌功颂德。碑亭为歇山琉璃顶建筑,边角下部饰有浮雕,龙形而肖犬,可能与满族习俗尚犬有关。[2]四祖碑亭周围有一些果房、朝房等祭祀配套设施。
之后启运门为方城正门,方城内有启运殿、东西配殿和焚帛亭等,方城无城墙、角楼。启运门后两侧有砖雕云龙袖壁,与一般琉璃龙壁不同。启运殿即享殿,为祭祀主体建筑,内有四帝及其皇后的供奉牌位。顶上两端鸱吻剑把分别透雕“日”、“月”二字,或有“破明”之意,也有与日月同辉之意。[3]启运殿后为宝城,无明楼、哑巴院等建筑。宝城中即墓葬,仍按昭穆排列,中为兴祖,左为景祖,右为显祖,台下左为礼敦,右为塔察篇古,肇祖由于是衣冠冢,不起坟包,位于兴祖墓东北。[4]
第 1 楼
周树人
周树人 于 2025-9-22 10:05 写道:
清朝时期,一直有专门官员负责永陵的祭祀和管理。辛亥革命后,根据清室优待条件,仍然维持对永陵的祭祀。满洲国成立后,继续维持对于永陵的祭祀。1945年后为共产党政权所接管,直至1955年具体管理维护人员只有满洲国时期遗留下的守陵人何长清。1956年被公布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
1981年,有关部门对武功郡王墓和恪恭贝勒墓进行了发掘,得知封土有三层,下面是用砖砌的容积不足一立方米的地宫,拱券顶,里面各有一个骨灰坛。坛内有骨灰。坛下是方石板。有盖碗的是武功郡王的骨灰坛,稍大于恪恭贝勒骨灰坛。没有任何随葬品。以此推测,兴祖、景祖、显祖的地宫与这两个地宫也差不多或稍大点。
2004年,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盛京三陵之一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第 2 楼
周树人
周树人 于 2025-9-22 10:06 写道:
清福陵满语:ᡥᡡᡨᡠ᠋ᡵᡳᠩᡤᠠ
ᠮᡠᠩᡤᠠᠨ,穆麟德转写:hūturingga munggan),俗称东陵,坐落在中国辽宁省沈阳市的东北郊外,为盛京三陵之一。是后金的大汗努尔哈赤的陵墓。另有努尔哈赤的后妃叶赫那拉氏博尔济吉特氏等人葬于此处。整个陵园背靠山峦,气势宏伟,风景优美。1988年,福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04年,包括福陵在内的盛京三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拓展项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营建

[编辑]
福陵坐落在沈阳市区东北的丘陵山地之间,南临浑河,北靠天柱山。它所在的沈阳是清朝后金)入关前的都城,当时称盛京。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在盛京去世,因没有找到合适的安葬地点,所以未立即下葬。直到天聪三年(1629年),才选定在盛京的东北郊外营建陵墓。同年二月,皇太极将生母叶赫那拉氏的墓从东京杨鲁山迁来此处[1]福晋富察氏亦祔葬。
初建时,只称作“先汗陵”或“太祖陵”,崇德元年(1636年)定名为“福陵”,寓意大清江山福运长久。顺治元年(1644年)二月,福晋博尔济吉特氏祔葬。陵墓到顺治八年(1651年)基本建成,后来在康熙乾隆年间又续有增建。陪葬墓有寿康太妃园寝,建筑已不存。
第 3 楼
周树人
周树人 于 2025-9-22 10:07 写道:


陵园

[]
福陵的布局严谨,规模宏大,总面积约19.48万平方米。形制为外城内郭,由前院、方城和宝城三部分构成,自南而北渐次升高。这既不同于明朝的陵墓,也不同于清朝入关后建造的陵寝。
陵园的四周环绕着红色缭墙,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900米,东西宽340米。南面墙正中开三楹歇山式的正门,称正红门,两边墙壁上镶嵌有五彩琉璃蟠龙。门外两侧有下马碑、牌坊、石狮和华表等,原为木制,乾隆时改为石制。门内神道旁排列着等四对石像生
自神道终点起,地势逐渐升高,先后为一百零八磴台阶、石桥和碑楼。碑楼建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内立康熙帝撰文、用满文汉文两种文字书写的《大清福陵神功圣德碑》。碑楼左右有茶果房、涤器房、省牲亭、斋房等辅助建筑。
方城位于碑楼后,是一座城堡式建筑,为陵园的主体。城中央有隆恩殿和东西配殿,是祭祀之所。隆恩殿坐落在须弥座台基上,面阔、进深俱为三间,单檐歇山顶,供奉木主神牌。殿前有焚帛楼,殿后有石柱门和石五供。配殿东西各五间,均为周围廊、歇山式建筑。方城城墙高约5米,周长约370米,南有隆恩门,北有明楼,四周都设角楼。隆恩门是一座三层歇山顶式的门楼。明楼内竖“太祖高皇帝之陵”石碑,楼下为石洞门。方城内的建筑都用黄琉璃瓦铺顶,廊柱俱是朱红色,廊枋间有“和玺”式彩绘壁画。
方城之后为周长约190米的月牙形的宝城,又称月牙城。城正中是高2米的宝顶,其下即为安葬努尔哈赤和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以及三个殉葬嫔妃的灵柩地宫。
福陵自1929年起被代奉天省政府辟作公园,因其位于市区的东部而得名东陵,目前除方城明楼曾毁于雷火后又修复外,其余皆保存完好。陵园周边为青松古林环抱,称“天柱排青”,是盛京胜景之一。


图集

第 4 楼
上一页1下一页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