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簽: 中學

高校的入職標准,果然只有騙子才能滿足
2025-11-19

今年2月,有網友在江蘇科技大學的貼吧裡提問:

微信群裡轉發壹篇文章 兩網友麻煩大了
2025-11-19

廣西、北京兩位市民因為在微信群轉發壹篇關於學生受到學校不公待遇的文章,被湖南警方跨省傳喚,網友批評中共警察“濫用權力,無法無天”。

"芬太尼毒王"曾是北大學生 被引渡至美國
2025-11-19

美國司法部周叁(11月19日)表示,壹名在古巴被捕並於拾月底被引渡至美國的中國公民因涉嫌販運可卡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和芬太尼,已在美國遭到起訴。

華裔"名媛"吃霸王餐數次被抓 人設崩塌 雙面人生曝光
2025-11-19

34歲的華裔女子Pei Chung平日在社交媒體上把自己包裝成奢華名媛:Instagram上曬美食美酒,常常秀Prada高跟鞋、LV包包、Hermès皮帶等名牌,活脫脫的名媛千金。

高中學歷的郭偉教授:出門在外身份是自己給的
2025-11-19

江蘇科技大學在鎮江,本省贰本就可以上(不在主校區,但是畢業證壹樣),外省有的按照第壹批來錄。

文明與常識是自然發生的?還是壹種"傳染病"?
2025-11-19

昨天我們聊到了劉慈欣老師與江曉原老師那次著名的對談思辨。

高中學歷"逆襲"成大學博導 如何騙過層層審核的?
2025-11-19

江蘇科技大學郭某造假事件,不只是個人道德敗壞的孤立個案,更是壹面鏡子,映照出當前高校管理、學術評價與監管機制等多方面的深層次問題。

朝鮮槍決商人夫妻 逼迫200多人圍觀 理由竟是…
2025-11-19

北韓政府公開槍決壹對50多歲夫婦,罪名是經營電動自行車生意致富後“態度傲慢”,違反“反動思想文化排斥法”,與外部組織勾結非法流通外幣,散布反國家訊息等,甚至強制逾200位居民到場觀看,其中包括孩童。

朝鮮夫妻經商大賺 "態度傲慢"遭槍決 200人被逼著看
2025-11-19

消息人士稱,壹對在朝鮮平壤經商的夫婦生意做太大,被當地居民厭惡,加上涉嫌反政府言論,最終被公開處決。(示意圖/pixabay)

大騙子成了首席科學家,起底江蘇科大"教授"郭某
2025-11-19

近日,江蘇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原教授郭某被指學術履歷造假壹事引發廣泛關注。

爽劇都不敢這麼編!高中生搖身變成大學首席科學家
2025-11-19

2025年度高校學術圈最離譜、最荒誕的笑話來了。

履歷造假當選院校首席科學家,俄羅斯院士含金量還在上升
2025-11-18

近期,復合材料學屆爆出大瓜,據網友報道,某壹本院校首席科學家,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納米材料領域知名專家,涉嫌欺詐被帶走調查……

馬斯克2024年慈善捐款創紀錄 大部分捐給"自己"
2025-11-18

北京時間11月19日,據彭博社報道,埃隆·馬斯克(Elon Musk)的慈善基金會在2024年捐贈了創紀錄的4.74億美元(約合34億元人民幣(专题)),但是其中絕大部分再次流向了他控制的實體。

女子被男友辱罵毆打後自殺,法院判男友無罪
2025-11-18

確定戀愛關系兩個多月後,大連女子徐清雅(化名)在與男友發生爭執並被男友辱罵毆打後,持刀刺向自己胸口,後因搶救無效離世。事發後,徐清雅的男友單某因涉嫌過失致人死亡罪被刑拘。

美國數學危機:學生不會算 老師不會教 體制不肯改!
2025-11-18

彭博社論:為什麼太多美國孩子總是學不好數學

當我們用 ChatGPT 寫作時,我們真的在寫作嗎?
2025-11-18

我們正被AI與短視頻包圍,但你可曾感到思維正在變得遲鈍?“腦退化”並非戲言,它已成為2024年度詞匯。研究表明,依賴AI寫作會讓大腦活動驟降,83%的用戶甚至記不住自己剛“寫”的內容;而沉迷社交媒體的孩子,閱讀與記憶分數也顯著更低。從沃頓到麻省理工,權威研究為我們敲響警鍾。並非要你拒絕科技,而是學會如何更聰明地使用它。

職場邪修:高中學歷變大學教授,他正要沖擊院士
2025-11-18

網傳某大學教授,郭某,博導,涉嫌學術造假、騙取科研經費等問題,已被帶走調查。入職大學兩年,騙取經費千萬。

劇荒必存!12部治愈系慢生活劇,看完心裡暖乎乎超治愈
2025-11-17

當代人的生活總被快節奏推著走,朝九晚伍的奔波、工作裡的瑣碎、人際關系的牽絆,常常讓人身心俱疲。下班回家後,最愜意的莫過於窩在沙發裡,打開壹部不用費腦、還能讓人卸下疲憊的劇,讓緊繃的神經慢慢舒緩下來。

中國樓市真完了!伍大信號極不尋常
2025-11-17

古成評論文章:中國房地產真的玩完了,別說什麼金九銀拾了,廢銅爛鐵都不如,又有許多家庭和中產夜不能寐。這樓市數據,持續高冷、冰凍,讓人扎心。

難怪那麼多年輕人失蹤?中國驚現"鞋底追蹤器"
2025-11-17

最近,大陸民眾買鞋後發現鞋底居然安裝了追蹤器,消息曝光後引發熱議。有人說此舉可能是為了追蹤特定人群,例如青少年;也有人聯想到前些年推出的智能校服,種種情況令人擔憂。

Copyright © 溫哥華網,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溫哥華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