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 孩子过早寄宿的危害,你想象不到

白岩松:再苦也不要让孩子住校!过早寄宿的危害,你想象不到


原创2021-09-28 20:57·男孩派



寄宿是一把双刃剑,一不小心可能就伤了孩子一辈子。

作者 | 枫子

前两天,看到一个特别戳心的视频

视频中,漆黑的夜,空荡荡的走廊,一个小学二年级女孩,在住校楼道撕心裂肺地哭喊着妈妈,一声又一声,太让人心疼了。



一位网友留言说:我16岁才第一次住校,晚上哭得稀里哗啦,而且一个宿舍的都在哭。



而视频中的女孩,不过7岁而已,却要一夜长大,独自面对生活的所有,她的内心该有多苦?

曾经,初一学生李珊珊就写下了一篇《那夜无眠》,描述自己的寄宿生活:

躺在床上,静静地望着上铺的铺板,毫无睡意。想家,想父亲,想母亲。

此刻,家中应该已经没有灯光了吧?爸爸妈妈应该都睡着了吧?……

想着,想着,一颗泪珠滑过脸庞,滴在我的枕头上,枕头湿了一点儿。

我靠墙坐着,下意识地看了看表,实则乌黑一片,什么也看不清。随手摸到了一本书,胡乱地翻着,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落在书上。

我抱着腿,低着头,任凭泪水涌出,默默地想着爸爸妈妈。一点,两点,五点……就这样,天亮了。

无眠伴我度过了一夜。

细细读来,句句扎心,一笔一划都在倾诉女孩的相思,难过,无助。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书中指出:

“孩子过早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会对孩子造成一生难以弥补的创伤。这创伤程度,等同于成年人失去亲人时所经历的哀痛。”

过早寄宿的危害,很多家长都忽视了。



寄宿,切断了亲子链接

综艺《少年说》中,有一个初二女孩分享了自己的寄宿故事。

因为父母工作忙,她从小就过着寄宿生活。

每天放学后,她眼睁睁地看着小朋友一个个被爸妈接回家,自己却只能孤零零地面对一个个没有父母陪伴的夜晚。

一天又一天,直到现在,整整十年过去,她最渴望的依然是父母接她回家。

她哭着说:“我感觉自己就像孤儿院的孩子一样,从小就一个人,我就想做个有妈的孩子。”



就像尹建莉老师说的:“寄宿制下长大的孩子,是半个孤儿院儿童。”

他们在学校遇到问题和挫折,只能独自解决。

考砸了,被老师骂,受同学欺负也无人可倾诉。

他们的喜怒哀乐,父母都没有参与。

有一种痛,是明明有父母,却只能独自长大。

寄宿,就这样切断了父母和孩子间的情感链接。

想起作家王朔,年仅一岁半就被送进保育院寄宿,每个月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直到10岁他才被接回家。

这导致他一度以为孩子是国家生的,有个工厂专门生小孩,生下来放在保育院一起养着。

长大后的他,在《致女儿书》描述了他和父母的关系:

“我不记得我爱过自己的父母。

小的时候是怕他们,大一点开始烦他们,再后来是针尖对麦芒,见面就吵;

再后来是瞧不上他们,躲着他们。

一方面觉得对他们有责任,应该对他们好一点,但就是做不出来,装都装不出来。”

父母孩子,本是骨血亲人,却疏远至此,实在令人痛心不已。

其实,儿童和父母的情感建立,需要相处时间的长度和频次,孩子越小,对父母的爱的要求也越多。

过早的送孩子寄宿,孩子不仅缺少家庭氛围的滋养,更缺少与家人的情感交流。

亲密感没有建立起来,孩子与家庭连着的那根风筝线就会越来越细,最后甚至断裂。



过早住校的孩子

长大后更容易有心理问题

知乎上,有一个高赞的帖子说:

“寄宿学校就是一个自成一体的小社会,有真善美,更有虚假、挤兑、侮辱、霸凌。

你不会知道那些外表看起来天真无邪的小孩,为什么有时会那么丑恶。”

是啊,早早的把孩子送去寄宿,逼着孩子独立,对孩子造成的伤害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性格上

从孩子的成长与性格发展来说,0-3岁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时期,3-6岁是性格初步形成时期,6-12岁是孩子性格品质的固化期。

在这个阶段,孩子在环境里吸收到了什么,都会对孩子的性格造成极大影响。

网友@陌上岩,8岁就被送进寄宿学校,很长的一段时间,每天睁眼醒来,他内心都会涌起一种被抛弃感:“父母为什么不要我!”

小学时,他因为害怕被孤立,从小就学会察言观色,小心翼翼地讨好老师,宿管阿姨,同学。

初中时,学校孩子喜欢拉帮结派,他因为弱小,经常被欺负,被当做小跟班,给同学跑腿,买东西,代写作业,洗衣服……

高中时,为了掩饰内心的孤独和人际交往的恐惧,他明明渴望友谊,却装作毫不在意,每天独来独往。

他说:“我现在很独立,是因为我知道,任何时候能依赖的只有自己。”

现在的他,性格特别消极,孤僻,自卑,敏感,拧巴。

同时也因为性格的原因,他很难与人建立亲密关系,如今,他已经40岁了,却始终一个人。



心理上

一项《寄宿制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调查显示:

有44%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其中重度为3.4%,中度为8.0%。

这样的数据,并不难理解。

李玫瑾教授早就给出了解释:

人类早期就是一对一抚养,过早的把孩子送进寄宿学校,父母无法给孩子解决一对一的情感关系,他以后成年会有很多的心理问题。

女孩若若,在学校寄宿3年后,出现厌学,焦虑心理,父母带她就医时,已经是轻度抑郁了。

原来,若若天生比较内向。成绩不突出,又不爱说话的她,在班上一直是可有可无的存在。

放学后回到宿舍,也没有聊得来的朋友。

有一次半夜,她肚子痛得冒汗,下床都很困难了,她硬是咬牙撑到天亮才独自前往医务室就诊,等周末回到家,她已经没有倾诉的欲望了。

其实,她并不是不委屈,不想说,而是知道说了也没用,习惯了什么事都藏心里。


因为父母每次都说“怎么就你娇气,怎么就你不习惯,怎么人家就只欺负你,你就不能反思一下自己吗?”

久而久之,不管发生什么事,她都能弯弯绕绕找到自己的原因,深信不疑是自己的过错。

负面情绪长期得不到释放,越积越多,若若最终抑郁成疾。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说:

“孩子长时间和父母分离,会使家庭伦常和家庭幸福遭到最根本的破坏。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弥补寄宿生活给孩子带来的伤害。”

如同鱼需要水一样,孩子的成长,天然就需要父母的陪伴、引导、关爱。

成长条件得不到满足,孩子自然很难健康长大。



再好的寄宿学校

也替代不了父母

央视名嘴白岩松曾说:“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

在一个节目访谈中,他斩钉截铁地说:“打死我也没让我的孩子住校。”



要知道,白岩松与妻子的工作都非常忙,送孩子住校,会让他们轻松很多。

但白岩松却坚决不让孩子住校,他说:

“就算我和妻子为此会很辛苦,比如早晚要接送等,可能会付出很多很多,但人生不正是这样吗?”

是啊,再好的寄宿学校也替代不了父母。

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理应担负起教育的责任。

想起堂姐的经历,生下二胎后,因为精力有限,她就把初一的女儿送去寄宿了。

这样一来,既省去了她每天接送孩子,监督孩子学习的“麻烦”,孩子也能免去往返学校的奔波,腾出更多时间来学习。

可一个学期后,侄女不仅成绩一塌糊涂,还满口脏话。

堂姐这才了解到,侄女在学校加入了一个“帮派”,天天不学好,一放学就跑出去鬼混,晚自习就偷看小说,作业就抄同学的。

确实,学校虽然管得严,却不是24小时制的。

老师放学后就下班了,而班主任一个人要面对几十个同学,也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小孩,脱离了家长一对一的监督,孩子自然容易学坏。

可后来,侄女不仅考上重点高中,还成长得特别好,有礼貌,有主见,深受大家喜爱。

原来,那学期结束后,堂姐就把侄女转为走读,坚持每天和侄女有“一席话”,“一段路”,“一盏灯”。

也就是陪孩子聊天,陪孩子散步,陪孩子灯下共读,在有限的时间内给予孩子优质的陪伴,保持了良好的亲子关系

可见,好的教育从来都不能只限于课堂,还在父母的眼界上,格局里。

优秀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不离线的父母,为孩子掌好舵,撑好帆。

因为教书的是老师,但育人还得靠父母。

毕竟,再好的寄宿学校,也不能保证孩子良好的品行,给不了孩子优秀的习惯,更给不了孩子长久的幸福感。

就像尹建莉老师说的:

“父母是最好的老师,亲情是最好的营养品,餐桌是最好的课桌,家是最出色的学校。”

父母的教养,是孩子成长的土壤,父母的引导和陪伴,是孩子前行路上的明灯。

希望每位家长都能坚定信念:孩子的成长,我之责任。

点个赞吧 ,愿所有孩子都能在父母的陪伴和爱护下健康茁壮成长!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已经有 5 人参与评论了, 我也来说几句吧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延伸阅读 更多...
    心理学家曝:小孩8岁起不信圣诞老人 婴儿床蚊帐藏致命危险 示警3大风险
    Sylvan课程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 加国爸妈带4娃全球旅行 感动世界
    父母关系是否致儿童产生社交焦虑 低情商的孩子从小就能一眼看出
    妈妈像公主 女儿怼:老师没要造谣  (1条评论) 儿童做家务年龄对照表 不用才害他
    小学生梁山好汉式竞选班长演讲 吴亦凡霍尊成长经历 家有男孩为戒  (2条评论)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
    评论2 游客 [生.能.有.箸] 2021-10-03 21:07
    想一想在近60年的跨度里,所有原住民儿童被迫离开父母到教会的学校寄宿。够残忍吧。
    评论1 紫衣 2021-10-03 15:57
    分性格吧,见过有小孩就喜欢上寄宿,独生子女太孤独,回家没有小伙伴一起玩。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