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 再说雾霾没有“就地消失”(图)
对于所谓“雾霾就地消失”的说法,我当然是没法接受的。基于作者的数据资料,我当时的判断是,既然水平输送不能解释霾的消散,那很可能是垂直方向沉降下来的高空清洁气团驱散了污染。垂直方向的空气运动其实是常见的,蒋老师博文中提到的锋面过程就伴随着这种气团运动。看完蒋老师博文后,为了让自己搞清楚去年12月12-22日前后雾霾消散过程是怎么回事,我做了一点气团后向轨迹分析的功课,得到了一些能够说明问题的结果。现将结果与大家分享,算是对蒋老师博文的一个补充吧。
我后向轨迹计算采用了美国大气海洋管理局(NOAA)开发的HYSPLIT轨迹模型(http://ready.arl.noaa.gov/HYSPLIT.php)和全球数据同化系统(GDAS)再分析气象资料,轨迹目标区域为北京及周边区域(4x3的阵列),目标高度为距地100米。下面4个图形是计算结果,其中左上、右上、左下和右下分别是北京时间12月21日8:00(0000UTC)、21日20:00、22日8:00和22日20:00到达该区域气团后向轨迹。可以看出后向轨迹的演变有两个重要特征:
北京时间21日8:00是所有轨迹都指向北京的南-西南方位,21日20:00已经有多数轨迹指向北京的西-西北方位,22日所有轨迹均指向北京西北-北方位。
在21日到达该区域的轨迹后推6小时左右多数是在距地1000米以下高度移动的,而22日轨迹后推3-4小时相当多是在距地1000米以上高度移动的。

我们知道华北区域的污染排放主要集中在北京市区及其以南区域,也正是这个区域霾污染经常发生也最重。我们也知道高空大气相对于低层要清洁得多。因此上述轨迹演变特征和我们对华北区域污染分布的了解就能够较好地解释21-22日发生的霾污染消散过程。首先是气流来向的改变,从更污染的西南扇区演变为更清洁的西北扇区,带来相对清洁的空气,再加上后续气流转为完全来自清洁的西北-北扇区,而且更多来自高空,这样最终使该区域完全被更清洁的气团控制。由此可见,这次雾霾消散过程仍然是水平和垂直的气流输送主导的,而不是所谓“雾霾就地消失”。在这个过程中空气湿度等气象要素肯定是有相应变化的,对于大气能见度变化会起一定作用。但是,没有上述气流输送,也不会有湿度等的快速变化。因此真正的驱动力还是蒋老师所说的锋面过程相伴的气流输送这一动力因素。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分享: |
注: |
延伸阅读 | 更多... |
![]() |
![]() |
![]() |
![]() |
![]() |
![]() |
![]() |
![]() |
![]() |
![]()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