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在分子世界里"造房子"

如果一名房地产中介负责推销分子世界的房产,他或许会说:“这是一间宽敞明亮、专为水分子量身定制的单身公寓。”


这样的“房子”确实存在。它们是由科学家精心设计的分子建筑——金属有机框架(MOF)。今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日本科学家北川进、澳大利亚科学家理查德·罗布森和美国科学家奥马尔·亚吉,以表彰他们在MOF材料开发方面的开创性贡献。

这种新型分子结构内部拥有大量空腔,分子可在其中自由进出。得益于三位科学家的工作,化学家如今已能设计出数以万计的不同MOF,为化学领域带来一连串“奇迹”。



理查德·罗布森:“分子建筑”灵感源自一节化学课

科学发现常始于“跳出框架”的思考。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故事,源自一节普通的化学课准备。

1974年,理查德·罗布森正在为课堂制作分子模型,他用木球代表原子、木棒代表化学键。摆弄间,他灵光一现:如果能像拼积木一样,让原子或分子依照其化学特性自行连接,能否构建出新的“分子建筑”?

直到十多年后,他终于动手验证这一想法。罗布森将带正电的铜离子与四臂分子相结合,结果这些分子像钻石晶格一样自组装成规则的三维晶体结构,不同的是,这种晶体内部竟有大量空腔。1989年,他在《美国化学会志》上发表成果,首次提出这类分子网络的潜力,预言它们将赋予材料前所未有的性质。



理查德·罗布森的灵感来源于钻石的结构,钻石中的每个碳原子都与其他四个碳原子连接,形成金字塔状的结构。


此后,罗布森陆续合成出多种含空腔的分子网络,并证明这些结构内部的离子可以互换,从而让物质进出。他展示了可按需设计的分子晶体,并提出这种材料可用作催化剂。尽管早期材料脆弱、易分解,被认为“没用”,但罗布森已打开了“分子建筑”的大门。

北川进:让“无用之物”变得有用

20世纪90年代,北川进接过了罗布森探索的火种。他奉行的信条是:“要看到‘无用之物’的用处。”

1992年,北川进构建出一种二维分子材料,分子之间形成可容纳丙酮分子的空腔。虽然功能有限,但这代表一种全新的分子设计思维。他同样用金属离子作为“支点”,以有机分子相连。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延伸阅读
    中国世界特价 10月10日-10月16日 诺贝尔化学奖举世瞩目:看着别人获奖,心里特别难受
    《我的世界大电影》新片官宣!2027年7月23日上映 温市这新购物中心引多家世界名牌店
    启示录大师!他勇夺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 88岁诺奖化学奖得主:我打破戒酒规定 开了瓶红酒
    "这几款厨具"恐致铅中毒!美FDA示警:化学物质渗入食物 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发布 美国大学几乎霸榜TOP10
    一汽解放又上央视了! 《遗迹有奇迹》,解读中国汽车逆袭密码 2025国庆档18.35亿票房收官 "十年最冷国庆档"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