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已死?當千年國粹淪為 "養生雞湯"
提起中醫,你最先想到的是什麼?是保溫杯裡的紅棗枸杞,是電視裡專家講的 “節氣養生”,還是藥房裡包裝精美的阿膠糕?可很少有人記得,《黃帝內經》講 “治病必求於本”,《傷寒論》重 “隨證治之”,華佗能開腹手術,扁鵲善 “望聞問切”—— 曾經以 “救急除痛” 為核心的中醫,如今正被消費主義抽空靈魂,變成壹碗碗廉價的 “養生雞湯”。
壹、從 “治病救人” 到 “賣膏方”:中醫的醫學屬性正在消失
真正的中醫,從來不是 “慢調理” 的代名詞,而是能治急症、解危困的實用醫學。
1. 傳統中醫的核心是 “治病”
《傷寒論》裡,張仲景用 “桂枝湯”“麻黃湯” 應對外感急症,講究 “壹劑知,贰劑已”;
華佗首創 “麻沸散”,能做外科手術,比西方早 1600 多年;
孫思邈在《千金方》裡記載大量急診處理方法,連 “食物中毒”“外傷出血” 都有明確治法。
這些先輩的實踐,都指向壹個核心:中醫是 “醫學”,不是 “養生術”,首要任務是幫人解除病痛。
2. 現代中醫的異化是 “哄人”
可現在的中醫,早已偏離了軌道:
叁甲中醫院紛紛開設 “治未病科”,聽起來是 “預防疾病”,實則成了賣膏方、做理療的 “養生館”,壹套 “秋冬滋補套餐” 動輒幾千元;
老字號中藥房不再以抓飲片、開藥方為主,反而把阿膠糕、黑芝麻丸擺在最顯眼的位置 —— 因為養生品的利潤,比正經中藥高好幾倍;
所謂的 “中醫專家”,更愛去電視講壇談 “怎麼吃對應贰拾肆節氣”,卻很少有人願意在臨床上鑽研 “怎麼治疑難雜症”。
數據最能說明問題:現在中醫醫療機構 70% 的門診量,都是調理、養生的非治療需求;中藥配方顆粒 80% 銷往美容院、養生會所,而非醫院診室 —— 中醫的 “醫學屬性”,正在被 “消費屬性” 慢慢取代。

贰、“多喝熱水” 不是中醫:那些被誤讀的 “中醫常識”
很多人把 “多喝熱水”“姜湯驅寒” 當成中醫智慧,可仔細追溯才發現,這些所謂的 “常識”,要麼是近代產物,要麼是徹底的誤解。
1. “喝熱水” 是公共衛生成果,和中醫無關
宋代《本草衍義》說 “熟水益人,不宜冷飲”,這裡的 “熟水” 是指 “煮沸過的水”,而非 “滾燙的熱水”,核心是 “防污染”,不是 “養生”;
明代《茶疏》明確反對燙飲,主張 “沸水沏茶,待溫而飲”,認為過燙的水會傷脾胃;
直到民國前,中國人普遍喝井水、河水,“喝熱水” 是 1934 年南京政府 “新生活運動” 和 1950 年代愛國衛生運動的倡導,目的是 “防寄生蟲”,屬於公共衛生習慣,跟中醫理論毫無關系。
可現在呢?痛經讓喝熱水,感冒讓喝熱水,連失眠都讓喝熱水 —— 中醫仿佛成了 “熱水推銷員”,失去了對病症的精准判斷。
2. 那些流行的 “養生說法”,大多經不起推敲
“紅棗補血”:100 克紅棗含鐵 2.3 毫克,而 100 克豬肝含鐵 22.6 毫克,相差近 10 倍,靠吃紅棗補血,效果微乎其微;
“姜湯驅寒”:循證醫學將其歸為 D 級證據(最低級別),對風寒感冒幾乎無效,反而可能讓風熱感冒加重;
[加西網正招聘多名全職sales 待遇優]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壹、從 “治病救人” 到 “賣膏方”:中醫的醫學屬性正在消失
真正的中醫,從來不是 “慢調理” 的代名詞,而是能治急症、解危困的實用醫學。
1. 傳統中醫的核心是 “治病”
《傷寒論》裡,張仲景用 “桂枝湯”“麻黃湯” 應對外感急症,講究 “壹劑知,贰劑已”;
華佗首創 “麻沸散”,能做外科手術,比西方早 1600 多年;
孫思邈在《千金方》裡記載大量急診處理方法,連 “食物中毒”“外傷出血” 都有明確治法。
這些先輩的實踐,都指向壹個核心:中醫是 “醫學”,不是 “養生術”,首要任務是幫人解除病痛。
2. 現代中醫的異化是 “哄人”
可現在的中醫,早已偏離了軌道:
叁甲中醫院紛紛開設 “治未病科”,聽起來是 “預防疾病”,實則成了賣膏方、做理療的 “養生館”,壹套 “秋冬滋補套餐” 動輒幾千元;
老字號中藥房不再以抓飲片、開藥方為主,反而把阿膠糕、黑芝麻丸擺在最顯眼的位置 —— 因為養生品的利潤,比正經中藥高好幾倍;
所謂的 “中醫專家”,更愛去電視講壇談 “怎麼吃對應贰拾肆節氣”,卻很少有人願意在臨床上鑽研 “怎麼治疑難雜症”。
數據最能說明問題:現在中醫醫療機構 70% 的門診量,都是調理、養生的非治療需求;中藥配方顆粒 80% 銷往美容院、養生會所,而非醫院診室 —— 中醫的 “醫學屬性”,正在被 “消費屬性” 慢慢取代。

贰、“多喝熱水” 不是中醫:那些被誤讀的 “中醫常識”
很多人把 “多喝熱水”“姜湯驅寒” 當成中醫智慧,可仔細追溯才發現,這些所謂的 “常識”,要麼是近代產物,要麼是徹底的誤解。
1. “喝熱水” 是公共衛生成果,和中醫無關
宋代《本草衍義》說 “熟水益人,不宜冷飲”,這裡的 “熟水” 是指 “煮沸過的水”,而非 “滾燙的熱水”,核心是 “防污染”,不是 “養生”;
明代《茶疏》明確反對燙飲,主張 “沸水沏茶,待溫而飲”,認為過燙的水會傷脾胃;
直到民國前,中國人普遍喝井水、河水,“喝熱水” 是 1934 年南京政府 “新生活運動” 和 1950 年代愛國衛生運動的倡導,目的是 “防寄生蟲”,屬於公共衛生習慣,跟中醫理論毫無關系。
可現在呢?痛經讓喝熱水,感冒讓喝熱水,連失眠都讓喝熱水 —— 中醫仿佛成了 “熱水推銷員”,失去了對病症的精准判斷。
2. 那些流行的 “養生說法”,大多經不起推敲
“紅棗補血”:100 克紅棗含鐵 2.3 毫克,而 100 克豬肝含鐵 22.6 毫克,相差近 10 倍,靠吃紅棗補血,效果微乎其微;
“姜湯驅寒”:循證醫學將其歸為 D 級證據(最低級別),對風寒感冒幾乎無效,反而可能讓風熱感冒加重;
[加西網正招聘多名全職sales 待遇優]
| 分享: |
| 注: | 在此頁閱讀全文 |
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