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工業大學開除女大學生事件的再思考
烏克蘭退役電競選手Zeus與壹名大連工業大學女學生,因其親密照片與影片在網絡上的流傳,壹度引起中國的輿論風暴。
直至事發已逾半年,大連工業大學於2025年7月8日發布公告,擬依“與外國人不正當交往,有損國格、校譽”的條款,對該學生處以開除學籍的處分,理由是其“不當行為造成惡劣負面影響”,並公布該生姓名。
中國社會對開除處分表現出壓到性的支持,媒體與群眾在網絡上對該生進行過度飽和的集體羞辱,呈現出壹種普天同慶的狂歡,猶如慶典式的集體宣泄。 這些表面高度壹致的意見實則來自下列幾種不同的情節。
性別對立與焦慮
中國近年性別對立現象頻發,因經濟與社會等因素,婚育率大幅下降,原本能在成家立業後進入下壹人生階段的傳統期待落空。 此種迷茫又引發了進壹步的焦慮,產生了大量的激進性別主義者。 兩性的性別主義者經常在社交媒體上相互指責,以“普信男”、“小仙女”等詞攻擊對方,並將被認為維護己方性別權益不力的同性別貶稱為“龜男”、“婚驢”。
在此次開除事件中,以中國男權主義者的批評最為積極。 他們將自身視為弱勢的受害者,認為中國男性長期受到了女性的不公平對待。 甚至喊出了白倒貼、黑免費,黃的彩禮要加倍的控訴式口號,將女性的實行性自主權利視為壹種資源分配的不公。 看似正義得以聲張的欣喜若狂,其實是基於相對剝奪感的絕望怒吼。大國崛起下的民族自卑感
這是中國近年在民族情緒高漲及對國家形象高度敏感下又壹次頻發的“辱華”事件,為何壹名學生與外國人拍攝親密影片會有損校譽和國格? 若當事雙方性別對調,是否還算辱華? 中國社會此次反響中不便宣之於口的潛台詞其實是—中國女性的身體不屬於自己,而是象征民族自尊的壹部份。 在中國的國恥教育與仇洋敘事下,女性若與外國人發生關系,很容易被貼上崇洋媚外、傷害國家與集體尊嚴的標簽,像是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壹樣遭到群眾抱著喪權辱國的憤怒慨然聲討。
中國媒體與社交媒體上對於侵犯該生隱私的人肉搜索、公然傳播與集體羞辱,使其個人遭受社會性死亡。 這不僅超越了羞辱與獵巫的范疇,更是在現代直接上演了壹場參雜了民族大義規模空前的雲端浸豬籠與游街示眾,將個人私生活轉變為關乎集體尊嚴的公共事件,用否定女性個人的性自主權來宣揚國格保衛戰的勝利,讓人在廿壹世紀仍充分體會到了前現代的荒謬感。國家主導的社會控制實驗
中國近年通過定義和強制實施國家認可的道德規范建立框架,規定可接受的行為和思想,以將其控制延伸至私生活領域。 用意識形態控制鞏固權力,並塑造民眾的價值觀來減少異議。
而當校方作為象征半官方權力的機構,刻意模糊公共與私人界線,以“有損國格”為由進行處分時,民間輿論對於維護國家尊嚴與道德執法的狂熱支持結合了中國近年的泛道德化議程,無意識中強化了官方對個人私生活的幹預權,並從中獲得了參與感和正當性。
任何私人行為若被認為影響集體尊嚴或社會穩定,都無法免於公權力武斷幹預,私領域與個人自主權在國家定義的集體利益前不復存在,然而這只是威權體制利用泛道德化來擴大其控制力的無數案例之壹。

贰○贰肆年拾贰月,烏克蘭退役電競選手Zeus與壹名大連工業大學女學生,因其親密照片與影片在網絡上的流傳,壹度引起中國的輿論風暴。 (翻攝自微博)結語
在壹個言論受到嚴格控制的威權社會中,公眾的負面情緒往往缺乏安全的宣泄渠道。 此次開除事件提供了壹個便利的出口,使其可將對各種社會矛盾與不滿等復雜情緒,投射到壹個已被官方定義為負面人物的具體個體身上,並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下在道德正確的名義下透過集體攻擊獲得釋放。 與過去的公審批斗不同的是,這種狂歡式泄憤在網絡的匿名性和傳播性被快速放大,能在更短的時間內形成刹那的舉國情緒高潮。
大連工業大學開除學籍事件所引發的社會現象並非孤立事件,而是中國社會的性別對立、民族情結、威權體制等等問題的又壹次常態發揮。 這些因素並不會隨此次事件落幕,而是將在往後隨著問題的持續累積繼續進行壹次次的社會自我顯影。
[物價飛漲的時候 這樣省錢購物很爽]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贰○贰肆年拾贰月,直至事發已逾半年,大連工業大學於2025年7月8日發布公告,擬依“與外國人不正當交往,有損國格、校譽”的條款,對該學生處以開除學籍的處分,理由是其“不當行為造成惡劣負面影響”,並公布該生姓名。
中國社會對開除處分表現出壓到性的支持,媒體與群眾在網絡上對該生進行過度飽和的集體羞辱,呈現出壹種普天同慶的狂歡,猶如慶典式的集體宣泄。 這些表面高度壹致的意見實則來自下列幾種不同的情節。
性別對立與焦慮
中國近年性別對立現象頻發,因經濟與社會等因素,婚育率大幅下降,原本能在成家立業後進入下壹人生階段的傳統期待落空。 此種迷茫又引發了進壹步的焦慮,產生了大量的激進性別主義者。 兩性的性別主義者經常在社交媒體上相互指責,以“普信男”、“小仙女”等詞攻擊對方,並將被認為維護己方性別權益不力的同性別貶稱為“龜男”、“婚驢”。
在此次開除事件中,以中國男權主義者的批評最為積極。 他們將自身視為弱勢的受害者,認為中國男性長期受到了女性的不公平對待。 甚至喊出了白倒貼、黑免費,黃的彩禮要加倍的控訴式口號,將女性的實行性自主權利視為壹種資源分配的不公。 看似正義得以聲張的欣喜若狂,其實是基於相對剝奪感的絕望怒吼。大國崛起下的民族自卑感
這是中國近年在民族情緒高漲及對國家形象高度敏感下又壹次頻發的“辱華”事件,為何壹名學生與外國人拍攝親密影片會有損校譽和國格? 若當事雙方性別對調,是否還算辱華? 中國社會此次反響中不便宣之於口的潛台詞其實是—中國女性的身體不屬於自己,而是象征民族自尊的壹部份。 在中國的國恥教育與仇洋敘事下,女性若與外國人發生關系,很容易被貼上崇洋媚外、傷害國家與集體尊嚴的標簽,像是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壹樣遭到群眾抱著喪權辱國的憤怒慨然聲討。
中國媒體與社交媒體上對於侵犯該生隱私的人肉搜索、公然傳播與集體羞辱,使其個人遭受社會性死亡。 這不僅超越了羞辱與獵巫的范疇,更是在現代直接上演了壹場參雜了民族大義規模空前的雲端浸豬籠與游街示眾,將個人私生活轉變為關乎集體尊嚴的公共事件,用否定女性個人的性自主權來宣揚國格保衛戰的勝利,讓人在廿壹世紀仍充分體會到了前現代的荒謬感。國家主導的社會控制實驗
中國近年通過定義和強制實施國家認可的道德規范建立框架,規定可接受的行為和思想,以將其控制延伸至私生活領域。 用意識形態控制鞏固權力,並塑造民眾的價值觀來減少異議。
而當校方作為象征半官方權力的機構,刻意模糊公共與私人界線,以“有損國格”為由進行處分時,民間輿論對於維護國家尊嚴與道德執法的狂熱支持結合了中國近年的泛道德化議程,無意識中強化了官方對個人私生活的幹預權,並從中獲得了參與感和正當性。
任何私人行為若被認為影響集體尊嚴或社會穩定,都無法免於公權力武斷幹預,私領域與個人自主權在國家定義的集體利益前不復存在,然而這只是威權體制利用泛道德化來擴大其控制力的無數案例之壹。

贰○贰肆年拾贰月,烏克蘭退役電競選手Zeus與壹名大連工業大學女學生,因其親密照片與影片在網絡上的流傳,壹度引起中國的輿論風暴。 (翻攝自微博)結語
在壹個言論受到嚴格控制的威權社會中,公眾的負面情緒往往缺乏安全的宣泄渠道。 此次開除事件提供了壹個便利的出口,使其可將對各種社會矛盾與不滿等復雜情緒,投射到壹個已被官方定義為負面人物的具體個體身上,並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下在道德正確的名義下透過集體攻擊獲得釋放。 與過去的公審批斗不同的是,這種狂歡式泄憤在網絡的匿名性和傳播性被快速放大,能在更短的時間內形成刹那的舉國情緒高潮。
大連工業大學開除學籍事件所引發的社會現象並非孤立事件,而是中國社會的性別對立、民族情結、威權體制等等問題的又壹次常態發揮。 這些因素並不會隨此次事件落幕,而是將在往後隨著問題的持續累積繼續進行壹次次的社會自我顯影。
[物價飛漲的時候 這樣省錢購物很爽]
分享: |
注: |
延伸閱讀 |
![]() |
![]() |
![]() |
![]() |
![]() |
![]() |
![]() |
![]() |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