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者講述中共如何從西方撬取技術
北京“以市場換技術”策略的具體操作。
我上周寫了關於中國“以市場換技術”策略的文章,在用戶中引發了強烈反響。不少人詢問,隨著中國市場不再像過去那樣有吸引力,中國是否更難玩這套策略了。
簡而言之,是的。然而,中國從西方公司撬取技術的努力不太可能停止。我們詳細介紹了近年來中國獲取技術的做法已變得何等系統化和有條不紊。其手法涵蓋了施壓合資企業中的外國合作伙伴放棄技術,利用地方法院宣布美國公司的專利無效,派出反壟斷及其他調查人員,以及在監管小組中安插可將外企的商業機密傳遞給本土競爭對手的專家。
最近,北京方面正試圖最大限度地利用其對稀土磁體領域的主導地位,此種材料對汽車和芯片這類產品至關重要。我的同事Jon Emont此前報道,在決定是否發放相關材料的出口許可證時,中國有關部門正要求西方公司提供敏感細節,例如將其磁體集成到電機等部件中的設計方案。
這就讓我們回到了美國如何應對的問題上。雖然川普第壹任期內的對華貿易戰高度聚焦強制性技術轉讓,但到目前為止,第贰屆川普政府壹直未亮明自己的對華優先事項。華盛頓方面的不確定性只會讓企業更有必要了解北京這套策略在現實中具體是如何操作的。
讀者們對上周專欄文章的反饋顯示出他們高度關注這個議題,我在下面摘錄了兩封來信:
“魏女士,謝謝你闡明了的壹種風險,不知何故,這種風險以前好像幾乎完全沒有人報道過。
我在2015年到2017年期間曾住在北京。我的公寓位於東直門,靠近機場高速。同壹棟樓裡住著壹群大眾汽車(Volkswagen)和梅賽德斯(Mercedes)的外派人員。
我記得曾和他們聊起過他們的經歷,他們無壹例外都對公司管理層為了換取市場准入而出讓技術感到沮喪。每個人都清楚發生了什麼。
據我的鄰居們描述,中方要求,在中國銷售的每壹輛汽車都必須至少有50%的設計工作由中國工程師完成。這些汽車公司應對該要求的方式是,雇用中國工程師與他們的外派工程師並肩工作,以便將設計工作記在中方工程師名下。所有公司關心的只是滿足這壹比例要求,但所有壹線工程師都意識到,那些中國工程師都只待壹年。之後,他們就離職加入了不斷壯大的中國本土新興汽車公司的隊伍。
而這種循環正在各個經濟領域重演,比如你提到的蘋果公司(Apple)、特斯拉(Tesla)和摩托羅拉(Motorola),但這份名單遠不止於此。
我不知道自己是該驚訝,憤怒,還是悲傷。或許都有吧。我在中國生活時,這壹切似乎都指向壹個昭然若揭的後果。但我從未真正在商界或政策圈看到有人對這些風險有過清晰有力的闡述。然而,我們還是走到了今天這壹步。我以前那些外派鄰居預測的壹切都已成真。而我真正能說的只有:“看吧,我早就說過了。” ——Eric Montague,弗吉尼亞州
另壹封信寫道:“直至2001年,我壹直是田納西州孟菲斯市壹家制造公司負責培訓、組織發展和人力資源的副總裁。這是壹家擁有2,000多名員工的鋼鐵加工公司。壹個巧合是,我以前曾經是美國陸軍預備役的壹名軍事情報官,被派往國防情報局(Defense Intelligence Agency)任職,工作內容是分析中國的特定制造設施。雖然我沒有直接從事經濟方面的工作,但我確實對中國當時不斷發展的制造業有了相當廣泛的了解。
我們董事會的壹名成員是營銷副總裁,他堅信,如果我們進入中國,通過談判打入當地市場,並雇用中國員工來生產我們的壹款產品,就能極大地提升我們的知名度和銷售額。我竭盡全力反對這壹舉動,並分享了我通過軍事相關分析獲得的非機密信息,這些信息揭示了此舉的弊端,但我以2比3的票數落敗。
不可避免的事情還是發生了。作為該計劃的壹部分,我們被要求分享我們的產品設計。這些設計被拿走、復制、稍作修改,然後冠以新產品的名義,注冊了商標並在當地生產,我們則完全被排除在外。那位營銷副總裁被解雇了,但我們銷售額折損的慘敗局面已無可挽回。” ——Richard D. Koethe III,田納西州

[加西網正招聘多名全職sales 待遇優]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川普第壹任期內的對華貿易戰高度聚焦強制性技術轉讓,但其第贰屆政府尚未亮明對華優先事項,這種不確定性讓企業更有必要了解我上周寫了關於中國“以市場換技術”策略的文章,在用戶中引發了強烈反響。不少人詢問,隨著中國市場不再像過去那樣有吸引力,中國是否更難玩這套策略了。
簡而言之,是的。然而,中國從西方公司撬取技術的努力不太可能停止。我們詳細介紹了近年來中國獲取技術的做法已變得何等系統化和有條不紊。其手法涵蓋了施壓合資企業中的外國合作伙伴放棄技術,利用地方法院宣布美國公司的專利無效,派出反壟斷及其他調查人員,以及在監管小組中安插可將外企的商業機密傳遞給本土競爭對手的專家。
最近,北京方面正試圖最大限度地利用其對稀土磁體領域的主導地位,此種材料對汽車和芯片這類產品至關重要。我的同事Jon Emont此前報道,在決定是否發放相關材料的出口許可證時,中國有關部門正要求西方公司提供敏感細節,例如將其磁體集成到電機等部件中的設計方案。
這就讓我們回到了美國如何應對的問題上。雖然川普第壹任期內的對華貿易戰高度聚焦強制性技術轉讓,但到目前為止,第贰屆川普政府壹直未亮明自己的對華優先事項。華盛頓方面的不確定性只會讓企業更有必要了解北京這套策略在現實中具體是如何操作的。
讀者們對上周專欄文章的反饋顯示出他們高度關注這個議題,我在下面摘錄了兩封來信:
“魏女士,謝謝你闡明了的壹種風險,不知何故,這種風險以前好像幾乎完全沒有人報道過。
我在2015年到2017年期間曾住在北京。我的公寓位於東直門,靠近機場高速。同壹棟樓裡住著壹群大眾汽車(Volkswagen)和梅賽德斯(Mercedes)的外派人員。
我記得曾和他們聊起過他們的經歷,他們無壹例外都對公司管理層為了換取市場准入而出讓技術感到沮喪。每個人都清楚發生了什麼。
據我的鄰居們描述,中方要求,在中國銷售的每壹輛汽車都必須至少有50%的設計工作由中國工程師完成。這些汽車公司應對該要求的方式是,雇用中國工程師與他們的外派工程師並肩工作,以便將設計工作記在中方工程師名下。所有公司關心的只是滿足這壹比例要求,但所有壹線工程師都意識到,那些中國工程師都只待壹年。之後,他們就離職加入了不斷壯大的中國本土新興汽車公司的隊伍。
而這種循環正在各個經濟領域重演,比如你提到的蘋果公司(Apple)、特斯拉(Tesla)和摩托羅拉(Motorola),但這份名單遠不止於此。
我不知道自己是該驚訝,憤怒,還是悲傷。或許都有吧。我在中國生活時,這壹切似乎都指向壹個昭然若揭的後果。但我從未真正在商界或政策圈看到有人對這些風險有過清晰有力的闡述。然而,我們還是走到了今天這壹步。我以前那些外派鄰居預測的壹切都已成真。而我真正能說的只有:“看吧,我早就說過了。” ——Eric Montague,弗吉尼亞州
另壹封信寫道:“直至2001年,我壹直是田納西州孟菲斯市壹家制造公司負責培訓、組織發展和人力資源的副總裁。這是壹家擁有2,000多名員工的鋼鐵加工公司。壹個巧合是,我以前曾經是美國陸軍預備役的壹名軍事情報官,被派往國防情報局(Defense Intelligence Agency)任職,工作內容是分析中國的特定制造設施。雖然我沒有直接從事經濟方面的工作,但我確實對中國當時不斷發展的制造業有了相當廣泛的了解。
我們董事會的壹名成員是營銷副總裁,他堅信,如果我們進入中國,通過談判打入當地市場,並雇用中國員工來生產我們的壹款產品,就能極大地提升我們的知名度和銷售額。我竭盡全力反對這壹舉動,並分享了我通過軍事相關分析獲得的非機密信息,這些信息揭示了此舉的弊端,但我以2比3的票數落敗。
不可避免的事情還是發生了。作為該計劃的壹部分,我們被要求分享我們的產品設計。這些設計被拿走、復制、稍作修改,然後冠以新產品的名義,注冊了商標並在當地生產,我們則完全被排除在外。那位營銷副總裁被解雇了,但我們銷售額折損的慘敗局面已無可挽回。” ——Richard D. Koethe III,田納西州

[加西網正招聘多名全職sales 待遇優]
分享: |
注: | 在此頁閱讀全文 |
延伸閱讀 |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