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回來後,我才知道中國人為什麼難以斷舍離
美國環保的“假象”
環保口號在美國喊得特別響,哪怕在最保守的小鎮,街頭也能看到“可持續發展”“為地球負責”之類的宣傳牌。紙袋、金屬吸管、特制降解杯蓋,好像隨手壹舉就能救地球。
結果我剛來就看見鄰居拎著壹台壞電視往門口草坪壹放——“city pick-up day”,壹車來,哐當哐當全拖走。電視機、沙發、塑料桶,甚至浴缸。沒錯,整個浴缸。
我壹臉懵:“這些能回收?”
房東聳聳肩:“可能不能,但管它呢,車來了你就放。”
更離譜的是垃圾分類系統。很多小區就倆桶:“Recycling”和“Trash”,但回收桶裡什麼都有,玻璃瓶、披薩盒、塑料袋、甚至還混著香蕉皮。回收公司大手壹揮:“混了,整車作廢。”於是本來還能回收的也直接去填埋。

而公共場所更是自由發揮。有次我在快餐店看到顧客端著剩飯盤壹抖,薯條、紙盒、可樂、吸管直接進壹個桶,連“分個類”的想法都沒出現過。
這壹幕幕看得我腦殼發漲。
在美國,環保是壹種“美學”。表面講究環保材質,實際全靠“信仰式投喂”。他們不在乎環境嗎?也不是,只是懶得為“環保”犧牲生活便利。
這讓我突然想起壹句話:“真正的環保,從不靠口號起飛,而是從分類那壹下手開始。”
不存錢給孩子,也不搶著替孩子安排人生
我認識壹個美國老太太,70歲,每周兩天做園藝兼職,活還挺重。我問她為什麼不退休。
她說:“靠退休金不夠,還想自己賺點去旅游。孩子自己有自己的日子。”
我問她兒子:“你媽那麼辛苦你不管嗎?”他壹愣:“她不讓我管,也不想住我家。”
冷漠嗎?又不是——聖誕節還是會團聚,母親節照樣送花。但彼此獨立,不代表彼此不愛,只是愛的方式不壹樣、邊界更明確。
他們覺得“孩子的人生歸孩子”,不像我,恨不得連孩子的婚禮賓客名單都要幫著敲定。
關於“錢”:花得真松快,也真不焦慮
美國朋友跟我聊天時說:“我們這代人有壹個共識——賺錢是為了生活,不是為了省錢。”
我問:“不想多存點給孩子?”
他搖頭:“孩子要靠自己。他要靠我錢活,那我這教育也算失敗。”
我聽得有點發愣。這要是在其他地方的飯桌上說出口,不被親戚噴死才怪。
他們是真的能“及時行樂”。朋友說剛拿了項目獎金就請假自駕去黃石國家公園,我說:“不考慮留點以後用?”
他反問:“以後什麼時候?伍拾歲高血壓?還是柒拾歲不能爬山?”
他補了壹句我至今記得的話:“錢是用來換你年輕時的體驗,不是等你老了用來保命。”
我沉默了半天,只能點頭。
“極簡生活”是信仰,不是摳門
美國人沒什麼夜宵文化,下班回家吃完飯最多來點薯片。穿衣也極簡,大量黑白灰,女生素面朝天是常態。
開著拾年舊車的是醫生,背帆布包的是工程師。不是沒錢,是根本不想在“別人看得見”的地方花錢。
更願意把錢花在房車、戶外、健身年卡、旅行上——不是不消費,是在自己覺得有意義的地方消費。
[加西網正招聘多名全職sales 待遇優]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環保口號在美國喊得特別響,哪怕在最保守的小鎮,街頭也能看到“可持續發展”“為地球負責”之類的宣傳牌。紙袋、金屬吸管、特制降解杯蓋,好像隨手壹舉就能救地球。
結果我剛來就看見鄰居拎著壹台壞電視往門口草坪壹放——“city pick-up day”,壹車來,哐當哐當全拖走。電視機、沙發、塑料桶,甚至浴缸。沒錯,整個浴缸。
我壹臉懵:“這些能回收?”
房東聳聳肩:“可能不能,但管它呢,車來了你就放。”
更離譜的是垃圾分類系統。很多小區就倆桶:“Recycling”和“Trash”,但回收桶裡什麼都有,玻璃瓶、披薩盒、塑料袋、甚至還混著香蕉皮。回收公司大手壹揮:“混了,整車作廢。”於是本來還能回收的也直接去填埋。

而公共場所更是自由發揮。有次我在快餐店看到顧客端著剩飯盤壹抖,薯條、紙盒、可樂、吸管直接進壹個桶,連“分個類”的想法都沒出現過。
這壹幕幕看得我腦殼發漲。
在美國,環保是壹種“美學”。表面講究環保材質,實際全靠“信仰式投喂”。他們不在乎環境嗎?也不是,只是懶得為“環保”犧牲生活便利。
這讓我突然想起壹句話:“真正的環保,從不靠口號起飛,而是從分類那壹下手開始。”
不存錢給孩子,也不搶著替孩子安排人生
我認識壹個美國老太太,70歲,每周兩天做園藝兼職,活還挺重。我問她為什麼不退休。
她說:“靠退休金不夠,還想自己賺點去旅游。孩子自己有自己的日子。”
我問她兒子:“你媽那麼辛苦你不管嗎?”他壹愣:“她不讓我管,也不想住我家。”
冷漠嗎?又不是——聖誕節還是會團聚,母親節照樣送花。但彼此獨立,不代表彼此不愛,只是愛的方式不壹樣、邊界更明確。
他們覺得“孩子的人生歸孩子”,不像我,恨不得連孩子的婚禮賓客名單都要幫著敲定。
關於“錢”:花得真松快,也真不焦慮
美國朋友跟我聊天時說:“我們這代人有壹個共識——賺錢是為了生活,不是為了省錢。”
我問:“不想多存點給孩子?”
他搖頭:“孩子要靠自己。他要靠我錢活,那我這教育也算失敗。”
我聽得有點發愣。這要是在其他地方的飯桌上說出口,不被親戚噴死才怪。
他們是真的能“及時行樂”。朋友說剛拿了項目獎金就請假自駕去黃石國家公園,我說:“不考慮留點以後用?”
他反問:“以後什麼時候?伍拾歲高血壓?還是柒拾歲不能爬山?”
他補了壹句我至今記得的話:“錢是用來換你年輕時的體驗,不是等你老了用來保命。”
我沉默了半天,只能點頭。
“極簡生活”是信仰,不是摳門
美國人沒什麼夜宵文化,下班回家吃完飯最多來點薯片。穿衣也極簡,大量黑白灰,女生素面朝天是常態。
開著拾年舊車的是醫生,背帆布包的是工程師。不是沒錢,是根本不想在“別人看得見”的地方花錢。
更願意把錢花在房車、戶外、健身年卡、旅行上——不是不消費,是在自己覺得有意義的地方消費。
[加西網正招聘多名全職sales 待遇優]
分享: |
注: | 在此頁閱讀全文 |
延伸閱讀 |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