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回來後,我才知道中國人為什麼難以斷舍離
當然這也不怪他們。電價便宜、資源寬裕,在資源不稀缺的地方,節儉顯得很不合群。

超市壹走,良心出竅
我最早感受到“浪費”的沖擊,不是來自家庭,而是美國超市。
壹個周六下午,我在某知名超市後門的垃圾站,看見好幾袋完整包裝的面包、蛋糕、叁明治被整袋扔掉。壹個工作人員扔得幹脆利落,動作專業。
我驚了:“這些沒壞吧?”
對方攤手:“只是時間到了,不能賣。”
原來,很多超市有“時效標准”——面包超過3小時不上架就處理、熟食沒賣完就扔。與其降價銷售,不如全扔掉。

我看著那壹包包還熱的芝士卷、剛烤好的法棍,腦袋壹炸——這在我媽眼裡,就是“節約模范菜譜”了。
而學校食堂的情況更誇張。孩子們吃幾口就丟,剩飯成山。學校不管,清潔工直接鏟走——效率高,但味道也重。
在美國,“扔掉”不代表過期,而是“不符合銷售節奏”。也就是說,不是被迫浪費,而是結構性浪費。
家裡也囤、冰箱也扔
美國人買菜不逛菜市場,直接開車去大賣場,壹次買夠壹周食物。
我的鄰居是個白人阿姨,每周六必定推著壹輛購物車從Costco回來,車上裝滿雞胸肉、速凍披薩、牛奶、燕麥、蛋糕、叁文魚、切好的水果。
我好奇問她:“這些你們壹家能吃完嗎?”她聳聳肩:“吃不完就扔,反正便宜。”
我嘴上笑著,心裡哽著。

[加西網正招聘多名全職sales 待遇優]
分享: |
注: | 在此頁閱讀全文 |
延伸閱讀 |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