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回來後,我才知道中國人為什麼難以斷舍離
美國前我壹直以為“奢侈”是有錢人的生活專屬,比如卡戴珊姐妹的廚房能停直升機,硅谷創業者的寵物狗吃的比我好。結果我錯了!在美國,奢侈不是用錢堆起來的,是用資源、用習慣、用“不眨眼的舍得”撐起來的。
剛搬來那會兒,我在加州中部壹個普通小鎮租了套公寓。第壹天入住,看著屋裡兩個大家伙——洗衣機和烘幹機,我忍不住笑出了聲:“這是打算讓我在家開個洗衣房嗎?”
更好笑的在後面:我把幾件襯衣和內褲放進洗衣機,轉完壹圈,准備拿出去晾,房東阿姨卻壹把攔住我:“不行不行,我們社區不能掛衣服,會影響美觀。”
我:???
她很認真地指著小區規定:“不許陽台晾曬,統壹視覺很重要。”
就這樣,我內衣被迫進了“高溫速烘”的滾筒煉獄,幹是幹了,味也沒了。我站在陽台上望著空空的繩子,忽然想起小時候我媽晾曬衣服要分朝陽面,手洗要分冷熱水,還得避免掉色……在這裡,全沒了,全交給機器。
“生活自理能力”在這裡不是加分項,是“不必要”。
美國人的懶,是技術幫他們實現的“高度懶”
洗衣這件事只是個開頭。美國的“懶人文化”是從硬件到軟件的全套裝備。冰箱門比我在國內那個大叁倍,洗碗機開起來像航母下水,廚余垃圾處理器直接“吞掉”整個玉米棒芯。
更離譜的是:很多家電壞了都不修。

我朋友家空調漏水,我以為要趕緊叫維修工,結果他淡定地說:“等換新的吧,修太麻煩。”我心想:“你得多有安全感才能把‘先換了’說得像‘先吃個早飯’壹樣輕描淡寫。”
在美國,家電壞了,修理費動輒上百,時間排壹周起跳。所以大家都養成了壹種消費邏輯:“買個新的,比修壹個舊的劃算。”
這在我腦子裡屬於“情感犯罪”。我那台用了肆年的電飯煲要是出點故障,我第壹反應是送醫院,不是買棺材。
電力使用:開著省電?誰信啊?美國人信。
美國的空調不是“用”,是“活在空調裡”。
夏天你走進任何壹家超市、學校、圖書館,冷氣嘩啦啦地吹,溫度恒定在“剛進門像進冰箱,呆久了得穿外套”的水准。
冬天則調成25度,屋裡穿短袖、腳踩木地板,還能開窗透氣,體驗“多氣候融合感”。

我曾試圖理解這種使用邏輯,後來徹底放棄——因為他們跟我說:“空調別關,反而更省電。”
我當時真的差點懷疑自己學過物理。可他們壹本正經地告訴我:“機器反復啟動更耗能,開著反而恒定節能。”
行吧,那你贏。
當然這也不怪他們。電價便宜、資源寬裕,在資源不稀缺的地方,節儉顯得很不合群。

超市壹走,良心出竅
我最早感受到“浪費”的沖擊,不是來自家庭,而是美國超市。
壹個周六下午,我在某知名超市後門的垃圾站,看見好幾袋完整包裝的面包、蛋糕、叁明治被整袋扔掉。壹個工作人員扔得幹脆利落,動作專業。
我驚了:“這些沒壞吧?”
對方攤手:“只是時間到了,不能賣。”
原來,很多超市有“時效標准”——面包超過3小時不上架就處理、熟食沒賣完就扔。與其降價銷售,不如全扔掉。

我看著那壹包包還熱的芝士卷、剛烤好的法棍,腦袋壹炸——這在我媽眼裡,就是“節約模范菜譜”了。
而學校食堂的情況更誇張。孩子們吃幾口就丟,剩飯成山。學校不管,清潔工直接鏟走——效率高,但味道也重。
在美國,“扔掉”不代表過期,而是“不符合銷售節奏”。也就是說,不是被迫浪費,而是結構性浪費。
家裡也囤、冰箱也扔
美國人買菜不逛菜市場,直接開車去大賣場,壹次買夠壹周食物。
我的鄰居是個白人阿姨,每周六必定推著壹輛購物車從Costco回來,車上裝滿雞胸肉、速凍披薩、牛奶、燕麥、蛋糕、叁文魚、切好的水果。
我好奇問她:“這些你們壹家能吃完嗎?”她聳聳肩:“吃不完就扔,反正便宜。”
我嘴上笑著,心裡哽著。

美國環保的“假象”
環保口號在美國喊得特別響,哪怕在最保守的小鎮,街頭也能看到“可持續發展”“為地球負責”之類的宣傳牌。紙袋、金屬吸管、特制降解杯蓋,好像隨手壹舉就能救地球。
結果我剛來就看見鄰居拎著壹台壞電視往門口草坪壹放——“city pick-up day”,壹車來,哐當哐當全拖走。電視機、沙發、塑料桶,甚至浴缸。沒錯,整個浴缸。
我壹臉懵:“這些能回收?”
房東聳聳肩:“可能不能,但管它呢,車來了你就放。”
更離譜的是垃圾分類系統。很多小區就倆桶:“Recycling”和“Trash”,但回收桶裡什麼都有,玻璃瓶、披薩盒、塑料袋、甚至還混著香蕉皮。回收公司大手壹揮:“混了,整車作廢。”於是本來還能回收的也直接去填埋。

而公共場所更是自由發揮。有次我在快餐店看到顧客端著剩飯盤壹抖,薯條、紙盒、可樂、吸管直接進壹個桶,連“分個類”的想法都沒出現過。
這壹幕幕看得我腦殼發漲。
在美國,環保是壹種“美學”。表面講究環保材質,實際全靠“信仰式投喂”。他們不在乎環境嗎?也不是,只是懶得為“環保”犧牲生活便利。
這讓我突然想起壹句話:“真正的環保,從不靠口號起飛,而是從分類那壹下手開始。”
不存錢給孩子,也不搶著替孩子安排人生
我認識壹個美國老太太,70歲,每周兩天做園藝兼職,活還挺重。我問她為什麼不退休。
她說:“靠退休金不夠,還想自己賺點去旅游。孩子自己有自己的日子。”
我問她兒子:“你媽那麼辛苦你不管嗎?”他壹愣:“她不讓我管,也不想住我家。”
冷漠嗎?又不是——聖誕節還是會團聚,母親節照樣送花。但彼此獨立,不代表彼此不愛,只是愛的方式不壹樣、邊界更明確。
他們覺得“孩子的人生歸孩子”,不像我,恨不得連孩子的婚禮賓客名單都要幫著敲定。
關於“錢”:花得真松快,也真不焦慮
美國朋友跟我聊天時說:“我們這代人有壹個共識——賺錢是為了生活,不是為了省錢。”
我問:“不想多存點給孩子?”
他搖頭:“孩子要靠自己。他要靠我錢活,那我這教育也算失敗。”
我聽得有點發愣。這要是在其他地方的飯桌上說出口,不被親戚噴死才怪。
他們是真的能“及時行樂”。朋友說剛拿了項目獎金就請假自駕去黃石國家公園,我說:“不考慮留點以後用?”
他反問:“以後什麼時候?伍拾歲高血壓?還是柒拾歲不能爬山?”
他補了壹句我至今記得的話:“錢是用來換你年輕時的體驗,不是等你老了用來保命。”
我沉默了半天,只能點頭。
“極簡生活”是信仰,不是摳門
美國人沒什麼夜宵文化,下班回家吃完飯最多來點薯片。穿衣也極簡,大量黑白灰,女生素面朝天是常態。
開著拾年舊車的是醫生,背帆布包的是工程師。不是沒錢,是根本不想在“別人看得見”的地方花錢。
更願意把錢花在房車、戶外、健身年卡、旅行上——不是不消費,是在自己覺得有意義的地方消費。
我問過壹個鄰居:“你為什麼不換台車?都掉漆了。”
他攤攤手:“還能跑,又不是用來炫耀的。”
這壹句話,直接把我多年對“成功”的視覺認知拍在了地上——沒有牌子、沒有logo,不焦慮,也不需要比。
說到最後
美國不完美,也有窮人、有壓力、有不公。但有壹點值得我反復思考——把“活出自我”,落實在了生活每壹處。
[物價飛漲的時候 這樣省錢購物很爽]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說句實在的,來剛搬來那會兒,我在加州中部壹個普通小鎮租了套公寓。第壹天入住,看著屋裡兩個大家伙——洗衣機和烘幹機,我忍不住笑出了聲:“這是打算讓我在家開個洗衣房嗎?”
更好笑的在後面:我把幾件襯衣和內褲放進洗衣機,轉完壹圈,准備拿出去晾,房東阿姨卻壹把攔住我:“不行不行,我們社區不能掛衣服,會影響美觀。”
我:???
她很認真地指著小區規定:“不許陽台晾曬,統壹視覺很重要。”
就這樣,我內衣被迫進了“高溫速烘”的滾筒煉獄,幹是幹了,味也沒了。我站在陽台上望著空空的繩子,忽然想起小時候我媽晾曬衣服要分朝陽面,手洗要分冷熱水,還得避免掉色……在這裡,全沒了,全交給機器。
“生活自理能力”在這裡不是加分項,是“不必要”。
美國人的懶,是技術幫他們實現的“高度懶”
洗衣這件事只是個開頭。美國的“懶人文化”是從硬件到軟件的全套裝備。冰箱門比我在國內那個大叁倍,洗碗機開起來像航母下水,廚余垃圾處理器直接“吞掉”整個玉米棒芯。
更離譜的是:很多家電壞了都不修。

我朋友家空調漏水,我以為要趕緊叫維修工,結果他淡定地說:“等換新的吧,修太麻煩。”我心想:“你得多有安全感才能把‘先換了’說得像‘先吃個早飯’壹樣輕描淡寫。”
在美國,家電壞了,修理費動輒上百,時間排壹周起跳。所以大家都養成了壹種消費邏輯:“買個新的,比修壹個舊的劃算。”
這在我腦子裡屬於“情感犯罪”。我那台用了肆年的電飯煲要是出點故障,我第壹反應是送醫院,不是買棺材。
電力使用:開著省電?誰信啊?美國人信。
美國的空調不是“用”,是“活在空調裡”。
夏天你走進任何壹家超市、學校、圖書館,冷氣嘩啦啦地吹,溫度恒定在“剛進門像進冰箱,呆久了得穿外套”的水准。
冬天則調成25度,屋裡穿短袖、腳踩木地板,還能開窗透氣,體驗“多氣候融合感”。

我曾試圖理解這種使用邏輯,後來徹底放棄——因為他們跟我說:“空調別關,反而更省電。”
我當時真的差點懷疑自己學過物理。可他們壹本正經地告訴我:“機器反復啟動更耗能,開著反而恒定節能。”
行吧,那你贏。
當然這也不怪他們。電價便宜、資源寬裕,在資源不稀缺的地方,節儉顯得很不合群。

超市壹走,良心出竅
我最早感受到“浪費”的沖擊,不是來自家庭,而是美國超市。
壹個周六下午,我在某知名超市後門的垃圾站,看見好幾袋完整包裝的面包、蛋糕、叁明治被整袋扔掉。壹個工作人員扔得幹脆利落,動作專業。
我驚了:“這些沒壞吧?”
對方攤手:“只是時間到了,不能賣。”
原來,很多超市有“時效標准”——面包超過3小時不上架就處理、熟食沒賣完就扔。與其降價銷售,不如全扔掉。

我看著那壹包包還熱的芝士卷、剛烤好的法棍,腦袋壹炸——這在我媽眼裡,就是“節約模范菜譜”了。
而學校食堂的情況更誇張。孩子們吃幾口就丟,剩飯成山。學校不管,清潔工直接鏟走——效率高,但味道也重。
在美國,“扔掉”不代表過期,而是“不符合銷售節奏”。也就是說,不是被迫浪費,而是結構性浪費。
家裡也囤、冰箱也扔
美國人買菜不逛菜市場,直接開車去大賣場,壹次買夠壹周食物。
我的鄰居是個白人阿姨,每周六必定推著壹輛購物車從Costco回來,車上裝滿雞胸肉、速凍披薩、牛奶、燕麥、蛋糕、叁文魚、切好的水果。
我好奇問她:“這些你們壹家能吃完嗎?”她聳聳肩:“吃不完就扔,反正便宜。”
我嘴上笑著,心裡哽著。

美國環保的“假象”
環保口號在美國喊得特別響,哪怕在最保守的小鎮,街頭也能看到“可持續發展”“為地球負責”之類的宣傳牌。紙袋、金屬吸管、特制降解杯蓋,好像隨手壹舉就能救地球。
結果我剛來就看見鄰居拎著壹台壞電視往門口草坪壹放——“city pick-up day”,壹車來,哐當哐當全拖走。電視機、沙發、塑料桶,甚至浴缸。沒錯,整個浴缸。
我壹臉懵:“這些能回收?”
房東聳聳肩:“可能不能,但管它呢,車來了你就放。”
更離譜的是垃圾分類系統。很多小區就倆桶:“Recycling”和“Trash”,但回收桶裡什麼都有,玻璃瓶、披薩盒、塑料袋、甚至還混著香蕉皮。回收公司大手壹揮:“混了,整車作廢。”於是本來還能回收的也直接去填埋。

而公共場所更是自由發揮。有次我在快餐店看到顧客端著剩飯盤壹抖,薯條、紙盒、可樂、吸管直接進壹個桶,連“分個類”的想法都沒出現過。
這壹幕幕看得我腦殼發漲。
在美國,環保是壹種“美學”。表面講究環保材質,實際全靠“信仰式投喂”。他們不在乎環境嗎?也不是,只是懶得為“環保”犧牲生活便利。
這讓我突然想起壹句話:“真正的環保,從不靠口號起飛,而是從分類那壹下手開始。”
不存錢給孩子,也不搶著替孩子安排人生
我認識壹個美國老太太,70歲,每周兩天做園藝兼職,活還挺重。我問她為什麼不退休。
她說:“靠退休金不夠,還想自己賺點去旅游。孩子自己有自己的日子。”
我問她兒子:“你媽那麼辛苦你不管嗎?”他壹愣:“她不讓我管,也不想住我家。”
冷漠嗎?又不是——聖誕節還是會團聚,母親節照樣送花。但彼此獨立,不代表彼此不愛,只是愛的方式不壹樣、邊界更明確。
他們覺得“孩子的人生歸孩子”,不像我,恨不得連孩子的婚禮賓客名單都要幫著敲定。
關於“錢”:花得真松快,也真不焦慮
美國朋友跟我聊天時說:“我們這代人有壹個共識——賺錢是為了生活,不是為了省錢。”
我問:“不想多存點給孩子?”
他搖頭:“孩子要靠自己。他要靠我錢活,那我這教育也算失敗。”
我聽得有點發愣。這要是在其他地方的飯桌上說出口,不被親戚噴死才怪。
他們是真的能“及時行樂”。朋友說剛拿了項目獎金就請假自駕去黃石國家公園,我說:“不考慮留點以後用?”
他反問:“以後什麼時候?伍拾歲高血壓?還是柒拾歲不能爬山?”
他補了壹句我至今記得的話:“錢是用來換你年輕時的體驗,不是等你老了用來保命。”
我沉默了半天,只能點頭。
“極簡生活”是信仰,不是摳門
美國人沒什麼夜宵文化,下班回家吃完飯最多來點薯片。穿衣也極簡,大量黑白灰,女生素面朝天是常態。
開著拾年舊車的是醫生,背帆布包的是工程師。不是沒錢,是根本不想在“別人看得見”的地方花錢。
更願意把錢花在房車、戶外、健身年卡、旅行上——不是不消費,是在自己覺得有意義的地方消費。
我問過壹個鄰居:“你為什麼不換台車?都掉漆了。”
他攤攤手:“還能跑,又不是用來炫耀的。”
這壹句話,直接把我多年對“成功”的視覺認知拍在了地上——沒有牌子、沒有logo,不焦慮,也不需要比。
說到最後
美國不完美,也有窮人、有壓力、有不公。但有壹點值得我反復思考——把“活出自我”,落實在了生活每壹處。
[物價飛漲的時候 這樣省錢購物很爽]
分享: |
注: |
延伸閱讀 |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