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万一台的人形机器人进厂,搬运效率低到不忍看
在特斯拉发布机器人视频后,十多家车企都蹭上机器人概念。小鹏、小米、广汽已经推出了机器人产品;理想表达了进场的意图、蔚来处在调研阶段;赛力斯、长安、比亚迪等已经设立团队并开启招聘,赛力斯在重庆和上海机器人团队已有近 200人;上汽、北汽、奔驰则是重在投资参与。
车企做机器人,最简单的理由就是特斯拉已经做了,而且给行业提供了足够多的理由——
一是硬件层的高度服用性,包括摄像头、激光雷达等;
二是软件层的迁移,车企在自动驾驶研发上的算法和数据闭环能力在机器人领域再利用;
三是资源共享,包括制造、销售资源等都能够给机器人提供实际应用场景。
这是一座尚待挖掘的金矿,也是比汽车更具增长空间的好生意。据立德研究院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预测,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在2024年约为27.6亿元,2029年将达到750亿元。中金公司研报则表示,预计203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出货量有望达到35万台。
各家车企虽参与程度不同,但机器人赛道已经车企寻求新业务增长点的重要抓手。

图为上海车展期间小鹏展出的人形机器人IRON,是目前国内少有公开的车企机器人产品之一
不过,目前尚未能明确车企们的机器人是买来的还是自己做的,多数产品的参数也未知。唯一明确的是,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车企们都选择用机器人来当车模,而不是让它们进工厂。与后者相比,造一个机器人站在机器人边上,实在太初级且没有想象空间。
“现在整个行业都在放卫星”,一位在人形机器人行业工作近十年的高管直言。
如果按照部分企业半年前的计划,现在汽车工厂里已经有上万台机器人拧螺丝。仅特斯拉之前就计划今年往工厂里放 5000 台机器人,宇树、智元、优必选等公司的计划出货量也超过 5000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声称要进汽车工厂工作。
但据虎嗅了解,包括特斯拉在内,让机器人进工厂的计划目前都只是 PPT。大部分机器人在汽车工厂都只是“实习”,他们离跟上工人的操作效率还差得远。
从"四个轮子"到"两条腿"的技术难度
“如果说汽车已经定型 80%,机器人从硬到软的定型和标准化还不到 20%。”峰瑞资本李丰指出。
汽车产业经历上百年的发展,硬件形态已经非常成熟和固化,车企更多的是通过软件重新定义汽车。
人形机器人硬件还未完全定型。尽管车企可以在短时间内组装出一个样式还不错的人形机器人,但这是近年来机器人供应链进步的结果,并不是车企技术成果。
虽然人形机器人本体路线已经逐渐收敛,但关键零部件技术方案还不成熟,例如电机、灵巧手、传感器等仍存在路线争议。硬件会决定机器人动作能力的上限,无法直接通过“拿来主义”一步到位。
“特斯拉Optimus搬电池、拿鸡蛋、接网球的那些demo视频说明了它的硬件(灵巧手)上限已经具备完成这些动作的能力。”隋伟说道,“虽然特斯拉也是买模组组装,但他们进行进一步调优,比如Optimus手部连杆和国内产品做得不一样。”
在一些关键零部件上,特斯拉甚至会给出具体的产品需求让厂商定制。一位曾和特斯拉接触过的国内供应商创始人告诉笔者,其曾在 2023年上半年收到特斯拉Optimus灵巧手指尖传感器的精度、面积需求,而当时并没有针对灵巧手现成的传感器产品,于是团队花了三个月时间进行研发。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