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肆事件] 六肆36周年:記憶的重量與前行的方向

六肆36周年:記憶的重量與前行的方向 https://t.co/1tmZQXA3y0 via @RFI_Cn…— RFI 華語 -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RFI_Cn) June 4, 2025


2025年6月4日,又壹個“六肆”周年紀念日到來。36年的時光流逝,不僅未能沖淡歷史的印記,反而讓那段曾經激蕩人心的社會運動,以及隨之而來的劇痛,在人們心中沉澱得更加深刻。每逢此刻,全球各地都有悼念活動,人們以各自的方式,追憶逝去的生命,反思那段歷史的意義,並探尋未來前行的方向。

1989年的春夏之交,中國經歷了壹場由學生主導,各界知識份子廣泛參與的民主運動。這場運動的初衷,是對當時社會中存在的腐敗、官僚主義以及對政治改革的渴望。從最初的悼念胡耀邦逝世,到後來的和平請願、絕食抗議,參與者的訴求逐漸聚焦於新聞自由、言論自由、民主政治等更深層次的議題。北京天安門廣場,壹度成為民主訴求的中心,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和市民,他們的理想和熱情,如同盛夏的陽光般熾熱。

然而,這場和平的民主運動最終以流血的悲劇收場。1989年6月3日晚至4日凌晨,中國政府出動軍隊,對在天安門廣場及周邊地區的示威者進行了武力清場。槍聲劃破了北京的夜空,鮮血染紅了廣場的石板路。具體的傷亡數字官方從未公開,至今仍具爭議,但毋庸置疑的是,這場鎮壓造成了大量平民和學生的傷亡,給無數家庭帶來了無法彌合的創傷。

此後的幾拾年裡,“六肆”在中國成為壹個高度敏感的政治話題,相關的討論和紀念活動受到嚴格的限制。然而,在香港、台灣以及海外,每年的“六肆”周年紀念活動從未間斷。燭光搖曳,訴說著人們對逝者的哀悼,以及對真相和正義的執著追求。

今天來看“六肆”,旅美作家胡平曾指出,“六肆”是中國現代史上壹個重要的轉折點,它不僅中斷了當時正在進行的政治改革嘗試,也深刻影響了此後中國社會的發展軌跡。他認為,對“六肆”的反思,關乎中國未來的政治走向。

香港學者馬岳則從社會運動的角度分析“六肆”,認為其展現了當時中國社會民眾對政治參與和變革的強烈渴望。盡管最終遭遇鎮壓,但這場運動所提出的訴求,例如反腐敗、爭取民主,在今天的中國社會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再從博弈論的角度來看,1989年的社會運動和最終的結局,充滿了復雜的互動和決策。學生和民眾希望通過和平的方式推動政治改革,而政府則將這種自下而上的社會動員視為對自身權威的挑戰。雙方在信息不對稱、信任缺失的情況下進行博弈,最終走向了沖突和對抗。據在法國創立民主中國陣線的萬潤南表示,當時的權力結構實際上由鄧小平主導,體制內的分歧更多是鄧小平不同意志的體現。趙紫陽的失敗在於結構上無法影響鄧的決策。學生采取的絕食行動雖然爭取了輿論支持,但也壓縮了妥協的空間,反而被保守派視為“動亂升級的信號”。知識份子的“伍壹柒宣言”直接將矛頭指向鄧小平,進壹步激化了矛盾,使得鄧小平別無退路,最終導致了武力鎮壓。


萬潤南汲取了“六肆”博弈失敗的結構性教訓後,認為各方在缺乏制度保障的環境下都被推向了非理性。他強調,政治博弈不是決壹死戰,而是尋找共贏與可持續路徑的藝術。他因此提出了未來社會博弈中妥協的智慧,包括不將對手逼入死角、建立可信的中介機制、保持模糊空間以及著眼長遠。

值得壹提的是,“六肆紀念館”美西當地時間6月2日在洛杉磯重新正式開館。紀念館館長、學運領袖之壹王丹說:六肆紀念館的存在是為告訴世界“真相未死,記憶猶存,良知仍在”。他表示:“六肆紀念館,不只是為了哀悼,也不僅是為了控訴。它是壹種承擔,壹種延續,壹種希望。我們希望它成為壹座橋梁,連接記憶與現實,連接過去與未來,連接流亡者與本地人,連接中國社會與世界的良知。”

對於中國年輕壹代而言,“六肆”或許已經成為長輩口中的歷史。然而,歷史的真相不容遺忘。正視歷史,才能更好地走向未來。正如許多這場學運參與者所言,記住歷史是抵抗遺忘的關鍵。了解這段歷史,理解其背後的意義,對於認識當下中國社會,以及思考未來的發展方向,至關重要。

六肆,我們紀念,是為了不遺忘;我們思考,是為了不再重蹈覆轍;我們前行,是為了壹個更加開放、包容和公平正義的中國社會。

[加西網正招聘多名全職sales 待遇優]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延伸閱讀 更多...
    加拿大房主花181萬搶到的房子 血虧64萬賣出 "燒傷男孩"664分被東南大學錄取:曾經歷23次手術
    00後男孩小睿去世,643分考入山東大學,失戀所致 佛山已報告3645例,基孔肯雅熱在哪些地方易傳播?
    640光年外發現新地球 22℃宜居 能搬過去住嗎 黃仁勳套現約3640萬美元!身家1440億美元超巴菲特
    南韓網友瘋傳64歲准法務部長「超狂肌肉照」 驚人!64歲法務部長候選人秀勁爆身材 全網瘋傳
    從人工智能對"六肆"真相的回應中汲取的教訓 六肆大屠殺"幸存者"的負罪感伴隨我壹生  (2條評論)
     推薦:

    意見

    當前評論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歡迎您發表您的看法。
    發表評論
    您的評論 *: 
    安全校驗碼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Copyright © 溫哥華網,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溫哥華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