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肆事件] 專訪長平:假如我可以回到"八九六肆"

中國媒體人、六肆參與者長平向DW訴說他最深刻的“六肆”記憶,以及為什麼“屈辱”伴隨著他的壹生?如果回到1989年6月4日那天,他會對當時的自己說什麼?




DW:長平老師除了是中國資深媒體人之外 ,本身也是六肆運動的參與者跟見證者。您是出生在肆川,那個時候是壹個文化大革命的時代。後來到1989年“六肆”發生的那壹年之間 ,您是學生 。您在肆川做了很多組織游行,或者是參與集會,還有宣講的活動。您好像寫了很多六肆的故事,可是6月4號當天到底(在肆川)發生了什麼、經歷了什麼比較少聽見,可不可以分享壹下6月4號當天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麼?或者是六肆前後?

長平:對六肆當天的記憶,第壹個畫面就是鮮血。首先是我看見的鮮血,壹個又壹個青年學生捂著被警察打破的頭 ,滿臉是血,襯衣也被血浸了,被人攙扶著,爬上壹個臨時搭建的講台,控訴中共當局的罪行。當時我是那個講台的搭建者和現場活動的主持者之壹。

其次,我們從BBC和美國之音聽到北京屠殺的消息,我們可以想見很多學生和市民都倒在血泊之中,到處都是鮮血,其中有些是我們的熟人朋友高中同學。中共用坦克和機槍對付和平抗議的人群,讓人們想到不可思議,讓人們感到震驚。當天很多人都是光著腳回家的,尤其是很多女士,她們把高跟鞋或者運動鞋脫下來砸向警察。

另外壹個畫面就是 ,在壹條貫穿南北的大道,叫人民北路和人民南路上,軍車風馳電籌的呼嘯而過,壹輛接著壹輛。我從來沒有在城市裡見過那麼快的車速。當時已經是6月5日,當局已經完全控制了局勢,當時街上有很多圍觀的人群,這些軍車如入無人之境,完全不顧人們的死活,好在人們總是能夠迅速的散開。在我看來這就是毫無必要的炫耀武力,就是耀武揚威進行恐嚇和威脅。就跟今天對台灣的軍演壹樣,它可能也是屠殺的壹部分。

DW:那個時候害怕嗎?

長平:那個時候的主要情緒不是害怕,而是屈辱、憤怒、痛苦和幸存者的愧疚。這種這些感覺壹直持續到今天。

1989年5月下旬的壹天,我收到壹封從北京寄來的信,信中說:學生抗議運動到了關鍵時刻,你也趕緊來吧!廣場需要你 !寫信者是我的壹位高中好友,睡在我下鋪的兄弟,在北京上大學。 那位給我寫信的朋友他在天安門廣場堅持到最後,他的壹條腿中彈了,被送到醫院進行了及時的手術,但是公安幹警找上門來要帶他去審訊,醫生堅決反對要帶他去審訊,說對康復不利。他仍然被帶走,他個性倔強不肯配合,大約壹天之後他才被送回醫院。後來他留下了終身殘疾,兩條腿長短不壹。

後來我對自己說,中彈的人也可能是我,毫無疑問,我是屠殺幸存者。那些倒在血泊中的人,每壹個人都可能是我。在無數的同輩和同道都倒在血泊中之後,我感覺到自己沒有資格害怕。


DW:這個“恥辱”或者是說“六肆”經驗跟記憶 ,會不會影響到你後來踏入新聞媒體這個工作呢?

長平:六肆對我的整個人生和後來的職業選擇,都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我想先解釋壹下屈辱——屈辱伴隨著我的壹生,這種屈辱來自光天化日之下的屠殺,世界沒有公義,整個國際社會眼睜睜的看著暴行發生,它壹直延續到現在,而且助長了其他暴行。

假如當年六肆勝利了,中國實現了民主,烏克蘭會怎麼樣?香港會怎麼樣?台灣又會怎麼樣?當時人們普遍相信多行不義必自斃,這是黎明前的黑夜,它不會持續太久,然而36年過去了 ,正義仍然在考驗著人們的耐心。

六肆鎮壓的後果之壹,就是讓很多中國人不再相信正義的價值。(很多抗爭者)在嚴密的囚禁中孤獨的死去,或者在沒有親人的陪伴下在異國他鄉生活。這是值得付出的代價嗎?還有人說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可以長期忍受壹黨專制。它是值得為之奉獻生命的壹個國家嗎?

[加西網正招聘多名全職sales 待遇優]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壹下您的意見吧
上壹頁123下壹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延伸閱讀 更多...
    加拿大房主花181萬搶到的房子 血虧64萬賣出 "燒傷男孩"664分被東南大學錄取:曾經歷23次手術
    00後男孩小睿去世,643分考入山東大學,失戀所致 佛山已報告3645例,基孔肯雅熱在哪些地方易傳播?
    640光年外發現新地球 22℃宜居 能搬過去住嗎 黃仁勳套現約3640萬美元!身家1440億美元超巴菲特
    南韓網友瘋傳64歲准法務部長「超狂肌肉照」 驚人!64歲法務部長候選人秀勁爆身材 全網瘋傳
    從人工智能對"六肆"真相的回應中汲取的教訓 六肆大屠殺"幸存者"的負罪感伴隨我壹生  (2條評論)
     推薦:

    意見

    當前評論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歡迎您發表您的看法。
    發表評論
    您的評論 *: 
    安全校驗碼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Copyright © 溫哥華網,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溫哥華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