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第57项世界遗产: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景观

茶山人将茶叶视作生命的一部分,由生态伦理衍生出信仰(电视剧)体系。


万物有灵是景迈山人所持的朴素观念。敬畏自然、守护生灵成为当地民众自觉的生态伦理。每逢重要节日,村民会到佛寺祭拜。南传佛教是景迈山傣族和布朗族共同的信仰。

茶祖崇拜则是景迈山种茶民族的民间信仰。他们将带领先民迁徙至此、并开辟茶林的部落首领奉为茶祖。布朗族的茶魂树、傣族的茶神树代表茶祖守护着茶林,见证了古茶林延续千年。



普洱景迈山当地民众祭茶祖。 自培平摄

每年四月,布朗族会迎来最重要的节日“山康茶祖节”。布朗族人将一年中最好的春茶献给茶祖帕哎冷,在茶魂台呼唤茶魂,祈求茶祖保佑茶林和村寨。与此同时,傣族迎来傣历新年泼水节。大家将新制的春茶献给缅寺,把黄米饭、蜂蜡献给茶神树,以表达感恩之情。

记者在芒景山茶魂台看到,每组祭祀柱有五根,分别代表了布朗族、傣族、哈尼族、拉祜族、佤族等景迈山区域内五个世居民族。以“和”为核心的景迈山茶文化,强调天和、地和、人和,身和、心和、意和,反映出养生、修性、怡情、尊礼的精神内涵,塑造了当地世居民族平和友善的民族性格,在有限自然资源条件下的各民族之间不仅没有发生战争,而且相互帮助,和谐共存。

申遗唤醒民众主人翁意识

77岁的苏国文是云南省级非遗项目“普洱祭茶祖习俗”的传承人。2004年从澜沧县教育局退休后回到景迈山的芒景村,他一心投入到布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中。在他和村里人共同努力下,2006年,芒景村恢复了布朗族传统节日“山康茶祖节”“开门节”“关门节”……布朗族的“茶魂”理念,在逐步复苏。


接受记者采访时,苏国文始终认为,守住遗产一定要靠人,一是要办好民族教育,一是加大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这也是他身体力行写书的原因。

1984年出生的傣族茶农仙贡现在已是远近知名的茶人,她不仅在2019年入围第十一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2021年还被全国妇联表彰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

对于仙贡和许多景迈山居民来说,他们至今仍留有一份沉重的记忆。早些年从古树上辛苦采回来的茶叶,似乎并没有更多的经济价值。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2010年仙贡组建了景迈人家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品牌+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茶农们不仅可以通过合作社拿到分红,还可以就近在自家茶园务工。农户负责种植,保障茶叶品质,合作社负责收购、销售。这样就扩大了普洱茶品牌影响力,增加了收入。到2022年底,景迈人家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从最初的27人增加到229人,茶园面积达9000余亩,茶叶年产量200余吨,辐射带动周边近500户农户增收。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