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人只知滕王阁序 却不知滕王是谁

提到《滕王阁序》恐怕没有人不知道吧,公元675年阎公为庆祝新修成的滕王阁,大宴四方宾客,席间王勃作序一首,自此名传天下,不仅王勃的名气达到了顶点,连带着滕王阁的名气也直上云端。


王勃的《滕王阁序》名气如此之大,流传千百年后至今仍然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提到这两句诗我们虽然没有亲眼见过滕王阁,但气势恢宏的景象依然跃然眼前。



大街上随便挑一人估计都能说几句《滕王阁序》中的经典句子,甚至连《滕王阁序》的作者王勃也能谈论一番,但要是问到其中的“滕王”,估计10个人中9个人都回答不出。

大家可有想过为什么名气如此之大的滕王阁,我们或多或少都能说出一点东西,但一旦问到滕王阁的建立者,我们的眼前就仿佛有一团迷雾,阻挡我们窥探他的真身。

我们首先要明白一个问题,历史上许多能够名留千古的强人,或多或少都会干过一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就算没有干过什么大事,但也总会在某一方面取得过别人无法达到的成就。



达到以上条件之人才有名留青史的可能性,无论做过的事是好是坏,就算是坏事做尽遗臭万年,但也总归是让人们记住了,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再来看看滕王。

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概括“了解他没什么必要”,对于滕王而言这一句话足以概括了他的一生,没有干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有做出什么贡献,硬要说贡献的话就是建了几座滕王阁来满足自己,如此人物语文老师干嘛要讲?

“神”一般的人物

公元628年在一声啼哭之中滕王出生了,唐高祖李渊给其取名李元婴,是其第22个儿子,也是其最后一个儿子,当时的李渊已经是个将近60岁的老头了,在此不得不佩服李渊的精力。

早在两年前李渊的亲儿子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将他这个老爹给赶下了皇位自己当了皇上,李世民倒也没有为难自己的亲爹,只是自此之后李渊就被软禁在了皇宫之中。



可能是深宫过于寂寞,李渊这位老兄也是觉得没啥事可干,大事自己已经没资格参与了,白天也只能在宫中喝喝茶,晒晒太阳无所事事,晚上和自己的妃子们亲热亲热,由此寻求一种心理安慰。

于是经过李渊的不懈努力,终于在两年后李元婴出生了,这可把李渊高兴坏了,本来李渊已经对生活放弃了希望,就在前途一片黑暗之时自己竟然有儿子了,老来得子如何能够不高兴。



李渊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时光中,将自己所有的爱都给了自己的小儿子,对李元婴可以说是“要啥给啥”,反正李世民虽然把自己的亲爹给软禁了,但在各方面该给的东西也没有苛刻。

由于不缺东西,李元婴生活的那是相当不错,从小就过着这种极度奢华的生活,长大后的品德又能好到哪里去,不仅父亲李渊对李元婴好到离谱,就连哥哥李世民对李元婴也是宠爱有加。



李元婴的童年无疑是让人羡慕的,我们只能说这位仁兄命好,在如此环境下李元婴顺利地成长到了8岁,这一年自己的亲爹走了,永远的离开了他,受尽父亲宠爱的李元婴有些不知所措。

亲爹虽然无法再照顾李元婴,但自己的亲哥哥对他还是不错的,公元639年,李世民封李元婴为滕王,封地滕州,也就是如今的山东,这一年李元婴才11岁,李元婴也将从此开始自己让人羡慕的生活。

李元婴这位仁兄或许是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到了滕州后不久就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波操作,这位“神人”在滕州仅仅几年的时间,滕州就被这位仁兄搞得乌烟瘴气,百姓们怨声载道。



这位仁兄果然不愧是李渊宠出来的“好儿子”,他到封地后不久就开始大兴土木,为自己建立行宫,这是一个年仅11的小孩干的事吗,为了给他修建行宫当地的百姓许多都被拉去当了苦力,你说百姓们能高兴吗?

如此大建了一番之后滕王的行宫就建好了,李元婴给自己的行宫命名为“滕王阁”,这就是滕王建的第一座“滕王阁”,你以为这就完了,不,李元婴在建完滕王阁后生活过得更加奢侈无度,许多官员都忍受不了纷纷给李世民上书。



而李世民对此竟然不管不问,都说李世民是明君,但看来他对自己的弟弟那是真没话说,如此李元婴就在滕州住了十多年,直到李世民去世后,他的儿子李治登基才对这位小叔叔采取了一些措施。

公元653年,李治实在是对这个小自己两岁的叔叔忍无可忍,就下令将李元婴给贬到苏州去当刺史,到了苏州这么好的地方,李治原本以为自己的叔叔会有所收敛,结果还没几个月,当地的官员就将谴责滕王的折子递给了李治。



李治无奈之下只好又将自己的叔叔给贬到了南昌,李元婴在南昌丝毫没有贬谪之人的觉悟,到了南昌之后就开始大兴土木为自己建立行宫,对当地的百姓比在滕州时更加过分,甚至到了强征暴敛的地步。

还没等李治反应过来,李元婴这位仁兄就已经在南昌又建了一座“滕王阁”,也就是赣江边上的那座,后来王勃就是在这座滕王阁中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你以为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接着往下看。



知道不如不知道

李治实在是受不了滕王,以前是看在自己父亲的面子上,外加李元婴又是自己的亲叔叔,对他也不好太过分,就一直放纵他,终于李治看到李元婴在南昌的所作所为,彻底看清了自己的亲叔叔。

公元662年,李治下旨将李元婴贬到隆州,隆州是哪呢,在唐朝一般官员贬谪都去这里,隆州就是今天的四川阆中,到了这李治觉得自己的叔叔肯定做不了什么了,结果李元婴接下来的操作让李治简直无语。



李元婴终于放弃了自己在南昌建立的行宫,万分不舍地前往了新地方隆州,李元婴当然也知道隆州是什么地方,但他似乎并没有感到消极,因为接下来李元婴竟然在隆州开始了游山玩水的幸福生活。

隆州多有大山,但是却相当的荒芜,许多人到此之后都会抑郁而终,而李元婴却把这块地方当作风水宝地,这里山高皇帝远,李治想管也管不到他,李元婴很快就在隆州玩的不亦乐乎。



没过多久,李元婴就在当地征集工匠,开始了自己建造行宫的生活,终于公元679年,在嘉陵江边又建立了一座规模甚大的行宫,取名“滕王阁”,这是他建立的第三座阁楼,后来杜甫就曾在此作诗。

此后李元婴又在阆中玉台山建玉台观和滕王亭,建造狂人李元婴似乎也就这么多的本事了,他基本上每到一处地方都会为自己建立宫殿,除了在苏州的时间实在是太短,来不及操作,其他地方基本都有他所建造的东西。




用“放荡不羁”来形容李元婴是很贴切的,他虽然一路遭遇贬谪,但是他似乎从来没有觉得这是皇帝对他的惩罚,相反他每在一个地方总会搞出一些事情,也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大事,但百姓们对他却是愤恨不已。

为什么说知道李元婴还不如不知道这个人呢,那是因为这家伙实在是没什么值得人们称赞的地方,相反他的所作所为也不是一个好榜样,更不值得人们向他学习,但我们知道接下来的事情就明白这句话的含义了。



公元684年李元婴在梁州去世,大家看到这句话是不是觉得很平常,但这位仁兄可是经历了3位皇帝,直到武则天登基后,才在梁州寿终正寝,大家要记得寿终正寝四个字,看到这四个字大家还认为李元婴平常吗?

李元婴的一生做过这么多民怨极大的事情,不仅没有得到处理,反而还达成了寿终正寝的成就,如此一人让我们如何学他,难道说坏事做尽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吗?



后面还有更离谱的事情,武则天登基后李元婴还曾担任梁州都督,在唐代这可是从三品的官,大家是不是感到不可思议,后来李元婴去世后,朝廷又给他追赠司徒,将他陪葬于献陵,也就是他老爹的陵寝。

如果说换一个人这可是十分了不得的成就,但将这些放在李元婴的身上是不是让人大跌眼镜,无论是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还是后来的女皇武则天无疑不是变相地“保护”滕王,如此人实在是没有让语文老师讲解的必要。



影响价值观

我们在学习《滕王阁序》的时候,正是未成年的时候,这文章虽然是好文章但滕王这个人实在不是一个什么值得学习的人,滕王的一生基本都在享乐,而且还有强硬的后台。

虽然滕王这位仁兄一直被贬谪,但是对于他的所作所为几位皇帝均没有采取什么措施,甚至连惩罚也没有,这种对百姓强征暴敛,胡作非为的人物如果过早地让孩子们学习,可能影响他们的价值观。



加上滕王本来就没有什么太大的贡献,语文老师完全可以跳过这个人,而且知道滕王与否对于考试无关紧要,更不会有人考滕王的生平事迹,所以我们只需要了解滕王阁足以,对于滕王这个人不知道更好。

后世说滕王善于作画,甚至还开创了一个画派,但是在正史当中关于滕王的记载并没有提到,我们且不论是真是假,这些内容对于《滕王阁序》的学习无关紧要,老师也没必要浪费口舌。



最关键的问题是李元婴的作风很差,没有得到相应的惩罚不说,当地百姓的呼声也没有得到回应,这就是最不值得学习的一点,如此人物容易让孩子们走上歪路,有可能会在他们心中留下“即使胡作非为,也没人可以奈何我”的错觉。

还有一点就是就是关于权势的问题,封建社会官官相护的场面并不少见,皇帝对自己的亲人也是颇为偏袒,老师如果讲解滕王的话,无可避免地会讲到关于权势的问题,容易误导孩子们。



结语

我们只需要记住《滕王阁序》就可以了,能够流传千古的名篇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够成就的,而关于滕王本人是不值得大家学习的人物,他也没有什么亮点留给大家深刻的印象,语文老师不讲是明智的。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