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困境:时空间维度的巨大考验




新冠肺炎未见平息之际,看似骤然转向的中国防疫政策,对内显示对执政的自信之馀,对外的说明不足与治理不透明性,反而再起“天下围中”的声浪。新华网于8日刊出长文,强调官方“因时因势科学决策”,仅指出防疫已进入新阶段,仅“边防控、边研究,边总结、边调整”。新冠疫情不只是全球公共卫生的课题,甚至深入文化与心理层面,失焦的叙事无助于取得西方的谅解。

早期选择与疫情共存的欧美各国,实现疫苗普及率而率先解封,社会与经济活动也逐步进入后疫情的新常态,在全球化活动逐渐恢复之际,以往被视为观光金鸡母的中国旅客,却被视为全球疫情下的异己者。由于中国防疫政策的转折,而被西方国家额外增加防疫措施,甚至反转好不容易的去种族化路径。

北京自2013年以来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历经近年来战狼外交的转折少有正面成果,而今易未能在防疫政策的取得国际谅解,反而让公民直接承受外部压力。然而,中国外交叙事的问题不只是政治价值,而是中国整体的现代性问题,一个复杂的中国符号未能被自身理解,也未能被异己的群体所理解。

即使中国以国家的力量推动社群名人传播正面形象,去年底(Pew Research Center)的民意调查仍显示,中国的国际形象较去年整体下滑,意大利对中国的负面感受为62%,即使指标最低却也远过半数。

原本稍见平息的疫情起源论争议再受关注,但是“中国变异株”的论述却随著地缘政治的动盪,而在西方国家的反中声浪雀起,不透明的疫情资讯更催化西方对中国的政经矛盾。在西方社会内部,因应防疫机制而起的对立与分化更使亚裔的境遇堪虑,疫情期间孤绝于境外的海外华人,更成为中国的防疫政策的牺牲者,可叹的是他们既不是政策制定者,也未曾有过机会表达己见。

在疫情和乌俄战争的影响下,西方国家重新凝聚大洋两岸的民主价值和文明认同,印太战略隐而未喻的将中国视为地缘政治的竞争对手。以往重视对中国关係的欧盟,更以“整合性政治危机反应小组”(Integrated Political Crisis Response,IPCR)的高度回应中国疫情,德国、比利时和卢森堡相继呼吁公民非必要勿前往中国,面对疫情所展现的社群身分差异,更显示中国的外交叙事距离“心灵契合”的理想尚有距离。

面对西方国家对中国疫情的质疑,在认知差距背后,更是对中国现代性的诠释有著不同的时空间考察,使得中国对外叙事的方式让外界难以参透现象本质,更别说是西方希望有一个可轻易识别的文化符号或容易阅读的文本,恐怕连北京自身也在苦恼如何建构能够跨越维度的理论。


因为现代性面临的困难,使得中国研究的领域饶富趣味,即使在金融财税系统和数位货币政策的监管,已有著较完备的技术和实证基础,马云之所以在日本的原因仍另有故事。疫情发生以来的各项治理和监理数据,也不过是反应中国内部时空间差异的表徵之一,造成外部叙事的言说与事实之间的关係更令人费解。

以位于沿海发达地区的山东省为例,作为中国前五大经经济省分,却也是最大的农业省,生养著上亿人口,其治理的规模堪比德国,发展的差异却跨越百年的时序。在青岛这般突出的国际化城市的辖治范围内,尚有黄岛区的部分居民以燃煤过冬,百年前的赶集文化至今夹杂著现代的行动支付。这样複杂的境遇让中国面对的问题非是铁板一块,背负六亿农民命运的中国现代性进程,面临的是时空间维度的巨大考验。

在中国现有的体制下,西方的模式与论述要能受到重视,还得看是谁提出论证,并且能在合适的政治话语下推展。二十大之后受到重视的李强或许能提供上海模式的经验,但是上海模式却难未必能适用作为发达农业大省的山东,更何况上海模式所需的资源更是其他地区不可能具备。现代性历程的差异使得疫情难以形成一个整体叙事,使得中国的外交叙事只能表述政治符号,未能回应疫情“讲好中国故事”。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