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类”桌游风靡背后的时代症

  2022年,疫情的不断反复以及各地的防疫措施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乃至于思维模式。其实从“新冠”疫情之始,相对于其他产业,游戏行业的稳定发展似乎也可以说明,游戏成为了疫情时代,被迫“保持安全距离”的人们的主要娱乐方式与社交手段。但相对于欧美而言,聚会类桌游于中国吸引了更多的玩家,譬如今年年初流行的《染·钟楼谜团》(Blood on the Clocktower,2022,别名《血染钟楼》),这个诞生于澳大利亚的桌面游戏在大洋彼岸获得了相当程度上的成功。这固然是有着前些年“狼人杀”“剧本杀”等游戏(类型)的基础,是一种风潮的延续,但是为何此类游戏得以于中国广泛传播,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探究。


  

  《血染钟楼》

  在前数字游戏时代,桌面游戏一直是人类游戏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意义上来讲,传统的棋牌类游戏皆可算作桌游一属,但当下提及“桌游”多指代于由现代印刷术的诞生后,基于传统的棋牌类游戏,产生的各种规则更为复杂的、表现形式更为丰富桌面游戏。不过由于社会情况的不同,现代桌面游戏类型虽然在欧美地区风靡一时,但于中国并未有广泛传播。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为紧密,但对于已经逐渐进入互联网时代的当代社会而言,电脑游戏逐渐成为了新的宠儿,桌游便成为了“落伍者”,虽然也于中国开始流传,但始终处于一个相对小众的亚文化地位。

  一、“身份类”桌面游戏在中国的发展脉络

  随着前些年诸如《明星大侦探》《Panda Kill》等综艺节目的播出,“剧本杀”“狼人杀”等“身份类”桌面聚会游戏逐渐流传开来。再往前数,桌游在中国进入大众视野,最早“出圈”的游戏应追溯到2008年的《三国杀》。这款游戏最初的版本其实挪用了意大利桌游《砰!》(Bang!,2002,原译《杀人纸牌》/《西部无间》)。《三国杀》的设计者之一黄恺在2006年便尝试将《砰!》中的角色替换为自己的老师、室友以及同学等,后来又将更富有中国文化色彩的三国背景作为设定,这便是《三国杀》的雏形。而发行于2009年的中国桌游《风声》一度也颇为流行,时有“北三国,南风声”的说法。这款游戏的玩法同样来自意大利桌游,原型名为《魔城马车》(Die Kutschfahrt zur Teufelsburg ,2006),以当年大火的同名电视剧《风声》为题材进行了背景的替换,并且进行了相当程度的优化,降低了游戏门槛。《三国杀》火热之余,同时也带动了其他桌游种类的流行。


  

  《三国杀》

  最早在中国推广“狼人杀”商业化的“大魔王桌游俱乐部”老板唐立军,仿照《三国杀》的命名,将这款取名为“狼人杀”,开始在自己的桌游吧进行推广。 [1]相对于某种单一类型的游戏,“狼人杀”更类似于一个开源的模型,其最早来源于“杀人游戏”(俄语:Мафия,英语:Mafia,又称杀手、杀手游戏)。这款游戏在1986年由苏联心理学家迪米特里·达维多夫(Дмитрий Давыдов)发明,而在1997年由美国人安德鲁·普洛特金(Andrew Plotkin)加入了“狼人传说”的元素,造就了“狼人游戏”,其后基于“狼人游戏”发行了多款玩法大同小异的桌游。2001年法国人Philippe des Pallières和Hervé Marly设计了桌面游戏《米勒山谷狼人》(The Werewolves of Miller's Hollow,2001),根据其规则进行一定的增减调整,以及加入其他“狼人游戏”的元素,便是今天我们在中国所看到的“狼人杀”。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