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闻  优雅的祭奠:重读《再别康桥》徐志摩的精神蜕变
优雅的祭奠:重读《再别康桥》徐志摩的精神蜕变
于是,我们迎来了全诗最富张力的情感高潮:“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往昔的康桥,是值得“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欢;而今夜的告别,却只能以“悄悄”和“沉默”来完成。这“不能放歌”,是一种主动的、清醒的抉择。他告别了早期浪漫主义那种直白外露的情感宣泄模式,领悟到最深沉的离别,喧嚣的笙箫无法承载,唯有内心无言的沉默才是最好的乐章。这沉默,是面对巨大失落时的隐忍,是与过去达成和解后的宁静,是一种更为成熟、也更具悲剧力量的美学。
最终,诗的结尾与开头形成完美的呼应,将这种克制的深情推向极致:“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是康桥天空中最自由、最飘逸的存在,象征着那些最纯粹、最不可捉摸的美好。诗人宣称“不带走一片”,并非决绝,而是一种更深沉的拥有。他明白,这些云彩属于康桥,属于那段特定的时光,任何试图将其携入现实洪流的举动,都是一种亵渎和徒劳。他选择将它们完整地、原封不动地留在记忆的圣殿里。这“挥一挥衣袖”的姿态,是何等的潇洒,又何等的苍凉!它是对一个时代的告别,也是对那个曾在此地满怀激情的“旧我”的告别。
因此,《再别康桥》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其意象的新颖、音韵的和谐、语言的清丽,更在于它完美地记录并完成了一次深刻的精神仪式。徐志摩通过这首诗,实现了他从一名高蹈的浪漫主义骑士,向一个内省的、承受着理想之重与现代性困境的现代诗人的关键转型。他将康桥——这个他全部社会理想与个人梦想的化身——优雅地安葬在了文字的殿堂里,同时也将它内化为自己此后人生中抵御现实风雨的精神支柱。这首诗,因而不再仅仅是一首个人的抒情诗,它折射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共同的心路历程:从启蒙的狂喜,到奋进的激情,再到理想碰壁后的幻灭与沉思。在徐志摩那看似轻盈、飘逸的诗行底下,奔涌着的是一整个时代的精神暗流与一个敏感灵魂的全部重量。《再别康桥》之所以不朽,正是因为它以最完美的形式,捕捉并凝固了这场“爱、自由、美”的乌托邦之梦在现实晨曦中消散时,那最后一刻的、令人心碎而又无比庄严的光辉。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推荐:
意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