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据分析巨头SAS公司全面退出中国




年收入超过30亿美元的全球数据分析软件巨头SAS公司疑似已全面终止在华业务运营。官网简体中文内容消失、中国区办公地点信息被抹除、员工集体裁撤等一系列迹象显示,这家曾服务中国银行、中国海关等核心机构的美国软件企业,正以一种低调方式结束其在中国市场长达三十年的存在。



这一变动尚未得到SAS官方确认。但多个信息源指向同一结论:从十月中旬开始,SAS中国区启动全员裁员程序,要求员工在月底前完成离职手续。与此同时,公司全球官网已彻底移除所有简体中文页面,包括产品介绍、新闻发布和办公地点信息。多位网友核实发现,官网语言选项中不再有简体中文入口,中国区域的所有运营痕迹被系统性清除。更直接的证据来自业务层面:据员工爆料,SAS中国法人主体已启动注销流程,研发部门停止运营,服务器和办公设备陆续搬离,客户对接渠道无人响应,未完结项目陷入停滞。



SAS的退场方式与其市场地位形成鲜明对比。作为全球最大的私营软件企业之一,SAS自1976年创立以来一直占据商业分析软件领域的领先位置。根据公司最新年度报告,其2024年营收达到31亿美元,云平台SAS Viya销售额增长24%,在47项行业评估中获得领导者认可。该公司的解决方案覆盖数据管理、高级分析、商业智能和欺诈检测等多个领域,客户遍及金融、医疗、制造和政府部门。市场研究机构数据显示,SAS在欺诈检测软件开发领域占据约6.8%的市场份额,在商业分析软件市场保持着重要地位。

这家技术实力雄厚的企业与中国市场的渊源可追溯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最初通过技术合作模式引入数据分析工具,SAS逐步在金融和制造领域建立客户基础。2006年北京总部正式成立标志着其在华战略升级,随后在上海和广州设立分支机构,同步建立研发中心与用户支持体系,形成"软件销售+咨询服务+技术培训"的完整业务架构。在华运营高峰期,SAS服务对象涵盖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宝钢集团、中国海关等关键机构,并连续六年获得"中国杰出雇主"称号,一度被视为外资科技企业在华成功运营的典型案例。

外资科技企业的集体战略调整SAS的离开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近年外资科技企业在华调整战略的最新案例。从航空业到芯片制造,从消费品到软件服务,多个领域的跨国企业正在重新评估中国市场的战略位置。北欧航空公司同样简称SAS,该公司于2024年因航线收益问题退出中国市场,尽管与软件企业SAS属于不同行业,但反映出相似的市场考量逻辑。在科技领域,英伟达因美国出口管制政策于2025年彻底退出中国市场,市场份额从95%骤降至零,45亿美元库存积压成为其撤离的直接代价。

多重因素正在重塑外资企业的中国战略。数据安全法规、市场准入限制和监管环境的变化,构成外资企业面临的制度性挑战。耶鲁大学金融与创业学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政策不明确性是影响投资人情绪的最大风险,外资仍须面对广泛监管和政府干预,某些关键产业的市场准入存在限制。与此同时,本土竞争对手的快速崛起也在改变市场格局。在数据分析和商业智能领域,中国企业在过去十年间显着提升技术能力,推出了适应本土需求的解决方案,这对SAS等外资厂商的市场空间形成挤压。

从全球产业链重组的视角看,外资撤离更多是业务战略调整的一部分。日本(专题)研究机构分析指出,外资加速撤离中国背后,除地缘政治冲突外,还包括经济增长放缓导致的消费低迷、以工资为首的生产成本上升、国家安全相关管制趋严,以及供应链多元化需求。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外商直接投资连续下降,同期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达到1730亿美元,资本双向流动呈现新特征。值得注意的是,撤离的主要是产业资本,而金融资本和消费品领域的外资企业仍保持相对稳定的在华业务。

具体到SAS的情况,多位业内人士指出,该公司产品更新速度未能跟上市场变化是其竞争力下降的重要原因。在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实时分析成为行业标配的背景下,SAS的传统软件授权模式面临挑战。尽管公司近年推出云平台SAS Viya并实现24%的销售增长,但在中国市场的转型似乎并不顺利。与此同时,全球商业分析软件市场正经历快速增长,市场研究数据显示,该市场规模从2024年的866.9亿美元预计将在2030年增长至1309.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8.6%。在这一增长进程中,SAS选择退出中国这一全球最大的数字经济体之一,反映出其对区域市场收益预期的重大调整。

技术主权时代的产业重构SAS退出引发的深层问题涉及技术依赖与数字主权。作为曾服务中国金融、海关等关键部门的数据分析平台,其突然撤离给客户带来技术替代和服务接续的紧迫挑战。金融机构的风险管控系统、政府部门的数据治理平台、制造企业的需求预测模型,这些深度依赖SAS技术的应用场景,需要在短时间内寻找替代方案。这一情况凸显了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战略意义。


从技术迁移角度看,SAS客户面临的不仅是软件替换问题,更涉及数据架构重构、业务流程调整和人员技能转型。SAS作为成熟的企业级分析平台,其客户通常已建立起复杂的数据生态系统,迁移成本和风险都相当可观。一些大型机构可能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完成技术栈的全面替换。这种情况在过去几年已多次出现:当国际软件厂商因各种原因退出或限制对华服务时,受影响机构不得不加速推进国产替代进程。

对中国本土数据分析产业而言,外资企业的退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市场空间的释放为国内厂商提供了增长契机,但同时也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在高端分析能力、行业解决方案深度和全球化服务能力等方面,本土企业仍需持续投入。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商业分析软件市场正从传统本地部署向基于云的软件即服务模式转型,这一趋势为后发者提供了技术路径上的赶超机会。市场数据显示,基于SaaS的商业分析市场预计将从2024年的33.1亿美元增长至2032年的94.2亿美元,云原生架构成为新的竞争焦点。

截至目前,SAS中国区客户的后续服务安排、已签合同的履约方案以及数据迁移的技术支持等关键问题均未明确。对于那些正在运行的关键业务系统,服务中断可能带来的运营风险不容忽视。业界普遍期待SAS官方尽快发布正式声明,澄清退出细节并提供过渡期支持方案。同时,受影响的客户也在积极寻求替代解决方案,这一过程预计将持续相当长时间。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SAS事件反映出全球科技产业正在经历的深刻重构。技术民族主义抬头、供应链安全考量、数据主权诉求,这些因素正在改变跨国科技企业的运营逻辑。对于依赖外国技术的机构而言,建立多元化的技术供应体系、培养自主研发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已从战略选项变成生存必需。对于科技企业而言,无论本土还是外资,适应新的地缘经济格局、平衡商业利益与合规要求、在分化的市场中寻找可持续发展路径,将是未来数年的核心挑战。

SAS在中国三十年的历程至此划上句号,其留下的市场空间和技术空白,将由新一代企业和解决方案填补。这一过程不会一帆风顺,但在技术主权日益重要的时代背景下,它标志着中国数字基础设施自主化进程的又一个关键节点。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延伸阅读
    大数据分析露玄机?最狠空头股价恐腰斩 学者用大数据分析了美国"大而美"法案的国际反应
    通过数据分析,网友们发现全国地铁公司负债已超4万亿 中国官方否认「麻药不睡」说 指需有更多数据分析
    韩济州航空失事客机"黑匣子"已开始进行数据分析 活动报名:资产管理的数据分析与传统基础设施碰撞
    数据惊人 离不开的房地产数据分析(图) 温西地产数据分析:寻找最珍罕地段
    小鲜肉粉丝们的大数据分析(图) 东北大学破解大数据分析难题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