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中国又多一项,总数增至60项
西夏虽由党项人建立和统治,实则为一个多民族王朝,党项族、汉族、回鹘族、吐蕃族等民族共同生活于此。西夏的政体、文教等,广泛吸收自中原唐宋王朝,包括建都城、立官制、定兵制、改仪服、制礼乐等各方面典章制度,即所谓“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属,行中国法令”。
尤其令后世称奇的是西夏文。西夏文仿照汉字创制,笔画多在10画左右,用毛笔书写,风格极似汉字。20世纪70年代,西夏学家、语言文字学家李范文对3270块西夏残碑逐一考释,积累大量原始资料,整理出近6000个西夏文字,完成了第一部西夏文字典《夏汉字典》。
整个12世纪,西夏大体处于和平之中,直至蒙古人来了。13世纪初,蒙古人向西夏开战,持续20余年,1227年,西夏最终被灭于成吉思汗之手。垂垂老矣的成吉思汗,对久攻不下的西夏耿耿于怀。这是他的最后一战,他亲率十万大军第六次征讨西夏,却在破城前夕死于六盘山。破城后,蒙古军依照成吉思汗遗嘱,处决了已经投降的西夏末帝李睍,并在中兴府大肆屠城。这座繁荣一时的塞上城市,沦为空城。
为斩断西夏“王气”,蒙古军专程来到贺兰山下,有目标地摧毁了西夏陵。他们毁塔断碑,掘地三尺,今日所见西夏陵的断壁残垣,很多在西夏亡国之时或许已经被破坏至此。
如今,西夏皇帝的墓室中还剩下什么?
1972年,六号陵墓葬发掘启动。这是第一次对西夏九座帝陵的陵寝进行考古发掘,也是最后一次。发掘的结果令人激动,也不乏沮丧,考古人员虽然前所未有地走进了地宫内部,眼前所见却相当简陋。六号陵多次被盗扰,完整的随葬品荡然无存,皇帝的尸骨也不翼而飞。在墓室淤土中,考古人员只发现了盗墓者丢弃的一些遗物。
在蒙古人屠城之时,一位在蒙古政权中就职的党项人察罕努力营救,避免了都城人民尽数被屠的惨剧。后来,很多党项人进入中原生活,最晚至明朝末年,西夏文仍在党项人中使用,河北保定莲池公园至今保存着一座明代西夏文经幢。最终,这个族群融入中华民族之中。
蒙古人灭亡西夏之后,并未为西夏修史,久而久之,西夏史逐渐暗淡,留下无数残缺。西夏始终是其他王朝史册中的配角与远方,后人只能通过这些零星断章,逐渐拼凑、复原出这个王朝的生命历程。

左:上图:西夏陵出土的鎏金铜牛。供图/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 下图:西夏陵出土的西夏文残碑。摄影/本刊记者 倪伟
右图:西夏陵出土的绿釉鸱吻。供图/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
土遗址的生命脉搏
骤雨轰轰烈烈下了两个多钟头,终于停了下来。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主任杨善龙这几天正好在西夏陵出差,雨后他走进陵区,用肉眼为西夏陵“体检”。
“土遗址最怕的就是极端天气,尤其是强降雨。”站在三号陵陵塔下,杨善龙对《中国新闻周刊》说。陵塔外部有几道显眼的冲沟,从顶部贯通直下,由雨水冲刷而成。冲沟每扩大、加深一寸,陵塔本体便折损、消瘦一寸。
杨善龙说,实验室中已经试验了很多种土遗址保护方法,比如模拟苔藓、微生物等在土壤表面形成的“自然结皮”,以加固夯土表面;利用化学试剂增强土壤黏合力,提高表面抗风化能力;或者在顶部和冲沟里填补泥土沙石,作为“牺牲层”,避免遗址本体受到侵蚀。这些方法有些已在西夏陵得到应用。“土遗址保护是世界性难题,每一座陵塔、每一座夯土的情况都不相同,没有毕其功于一役的办法,只能因地制宜。”他说。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 |
![]() |
![]() |
![]() |
![]() |
![]() |
![]() |
![]()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