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 1070年,皇帝选择"再苦一苦百姓"
(一)
熙宁三年(1070年),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决定赌一把大的。
站在今天,或许可以说,1070年对于王安石,乃至对于整个北宋王朝,都是至为关键的一年。
两年前,王安石刚刚从地方来到东京工作。入京后仅一年时间,他就以火箭般的速度,升任副宰相。
按常理,这正是一个实权高官大显身手、干劲十足的时期。但在1070年的二月初,王安石突然以身体原因递交了一份辞呈,请皇帝免了自己的官,给个闲职回家养病。
不过,满朝文武和皇帝本人都清楚,王安石什么病都没有,他在赌一个人的选择:
神宗皇帝的选择。
彼时,关于熙宁变法的争论,正在大宋朝堂上如水火之势。王安石深知,变法的关键,是皇帝本人的态度——如果神宗态度犹豫,踌躇不决,那么自己所提出的改革举措,注定沦为一纸空文。
王安石不是那种为了高官厚禄就甘愿苟且的人,他的性格中有极其执拗的一面。

王安石一生的“政敌”司马光,就曾这样评价他的性格:
“安石诚贤,但性不晓事而愎。”
意思是说,王安石是个贤能的人才,但他在处理事务时过于固执,乃至刚愎自用。
可以说,这番“称病相逼,放手一搏”的行事风格,非常王安石——朝廷要么全面推行我的变法举措,要么我王安石去职赋闲。
神宗与王安石面对的压力,确实是空前的。自王安石进入中央,提出他一系列的改革举措之后,庙堂之上的反对之声,便从未间断。
反对者中,不乏当时的名臣、重臣,如司马光、欧阳修、富弼、韩琦、韩维等等,他们称王安石的变法是“剥民兴利”。
这还算是顾及脸面的说辞,许多言辞激烈者,弹劾文章已不仅仅是人身攻击那么简单了。
翰林学士范镇就上书大骂:青苗法是盗跖之法。御史中丞吕诲甚至直接把王安石当做“国贼”:
误天下苍生者,必斯人也!
面对如此激烈的反对浪潮,熙宁新法是去是留?
神宗最后的选择,无疑体现了他内心中最真实的想法。我们也得以由此窥见在圣旨、批答以外,那不足为外人道的帝王心计。
(二)
历来人们谈论王安石变法,往往聚焦于变法的具体措施、得失优劣。
我倒以为,更应站在王安石当时所伫立的历史时局,思考、探究那个当时左右变法成败的关键人物:宋神宗。
神宗是一个极具欲望、野心和政治抱负的年轻皇帝,他在忽然间获得了可以左右世界的无边权力,但在现实层面却缺乏最基本的从政经验。
神宗的父亲宋英宗以继子的身份继承大统,英宗在位仅3年9个月,政治上基本毫无作为,光忙着给自己的亲生父亲争取名号了(。
当三十六岁的宋英宗赍志而殁,年仅二十岁的宋神宗仓促间登临皇位,这是一个血气方刚,意气风发的年纪。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更多...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