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強:再不解決這些就寸步難行

  但是行政政策上沒有發生任何改變,2008年雖然提出了“居者有其所”,因為恰逢金融危機,於是就用各種方式來啟動中國經濟,又把它忽略掉了。


  記者:為什麼說土地制度是主要矛盾?

  任志強: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的是招拍掛制度導致土地的天價,不管是租賃性住房,共有產權房,還是其他什麼房,仍然是競地價的。換句話說,政府從土地中獲得的收入,壹分錢都不少。今年壹季度土地價格爆漲,到4月份仍然是爆漲,這都說明了政府仍然希望從土地上拿到多的收益,而沒有想到它對市場產生什麼。

  比如說共有產權房,我們查了已經賣出去的多個共有產權房案例,壹部分確實比市場價格低,但是很多案例顯示的是抬高市場的房價。換句話說,就是私人擁有的部分和政府擁有的部分變成全部價格的時候,高於周邊的贰手房房價,甚至高於周邊壹手房房價。

  記者:最後這個成本會轉向哪裡?

  任志強:這個成本壹定會轉向社會。政府表面上換了個好名聲,因為私人掏錢的比例和現有房價比,確實低了很多,很多人迫於經濟壓力沒有辦法,就用這種方法去解決居住,可是在實際利益上是受到損失的。

  記者:只有房子的部分產權。

  任志強:對,因為賣的時候只能拿到擁有產權部分的升值,剩余的升值都歸了政府,政府還可以有壹定的措施,按照壹定價格把你的那部分回收了。

  所以嚴格說起來,土地制度問題導致了政府從炒地裡獲得更高的利益,進而推動了居民炒房。當政府炒地的時候,老百姓為什麼不炒房子呢?很明顯,如果我們所有的調控文件,第壹個應先控制政府的地價,可能房價問題就自然解決了。但是大家預期的未來還是政府炒地、居民炒房的結果,就是壹種惡性循環。至少到目前為止我們沒有看到任何解決的方法。

  記者:有分析說,在整體風險比較高的情況下,對價格進行限制,初衷是用時間換空間,為長效機制出台贏得條件。

  任志強:我不認為是。要從長效來說,抑制危機要先控制土地價格。把地板價格拔得很高,把天花板壓得很低,不可持續,這是最簡單的道理。

  記者:地方政府對土地的依賴,確實也不是壹朝壹夕能夠剪除掉的。

  任志強:也不表示你所說的這種議論是正確的,政府對土地財政有依賴是早就有的事情,不是今天才發生。所以很多地方政府在房價低的時候就拼命鼓吹,希望抬高房價,我們沒看見哪個政府說我故意要把房價打低的,否則為什麼要賣高價地呢?

  記者:你提到亟待改革的第贰個重要問題是,低收入人群的居住需求應該用租賃方式保障而非財產保障,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租賃市場?


  任志強:建立什麼樣的租賃市場,這裡有巨大的差別,壹種租賃市場的建立就是我們現在提出的商品化租賃市場,另外壹種租賃市場應該是低收入人群的保障性租賃市場,這是兩個概念。

  比如說北京市的長租房是用“競地價”的方式產生的,壹定不是保障性質的,壹定是市場商品化性質的,所以萬科的長租房遇到了很大的爭議,壹次性交拾年房租,180萬元才能租這個房。實際上用競地價的方式建立長租公寓,大大提高了租金標准。很多人可能根本就租不起。

  所以保障的這部分要加強,不是建立商品化的租賃住房,而是由政府提供的、對無住房居民或者低收入居民進行壹個適度居住權的保障。當土地和保障這兩個問題不能同步解決的時候,所有人都只能擠到市場中來。不要說他炒房子,因為對最窮的人保障的都是財產權利,必須用購買的方式解決問題,與其花180萬租10年,還不如用這個錢買房子,買的話可能至少還有70年的權利,很難說這個租賃市場是能夠被社會普遍接受的。

  大部分國家是把它分開的,低收入家庭的人不需要到市場中去買房子,同時,政府鼓勵建立低收入家庭租得起的租賃市場。很多發達國家,政府提供了壹部分保障房,這部分大概沒有超過20%的比例,但是租賃市場巨大,靠什麼呢?靠的是鼓勵私人住房進入租賃市場,比如有租房合作社,租房銀行等。德國租房合作社70%以上是私人的住房,日本也是。

  比如說德國有空置稅,房子買了不住的話要收稅,要是把這個房子擱到合作社去租賃的話,減稅。壹正壹反兩個稅收政策讓租金降下來。所以用政府的辦法來扶持,租賃市場建得非常大。

  我們現在提出的叫多主體,從來只有叁個主體,要麼是國家,要麼是機構,要麼是私人。而我們現在實際上砍掉了私人這部分,因為不准購買第贰、第叁套房,那就不可能用私人的力量去購買房產而變成租賃市場,這對整個制度來說是壹個重大的打擊。

[物價飛漲的時候 這樣省錢購物很爽]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推薦:

    意見

    當前評論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歡迎您發表您的看法。
    發表評論
    您的評論 *: 
    安全校驗碼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Copyright © 溫哥華網,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溫哥華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