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 《起跑線》你如何向孩子解釋貧窮?

  印度電影《起跑線》講述了壹個新興的中產家庭因為孩子擇校而經歷的壹系列的故事,影片詼諧而幽默的背後,實際上也藏了諸多心酸和無奈。


  看完電影,我印象最深的,便是男女主人公在面對學校面試的時候,校方提出來的這樣壹個問題:你如何向你的孩子,解釋貧窮?

  我想,這個問題的最好答案,其實藏在電影之中。

  01

  忽略孩子的感受,是父母最常做的事

  

  主人公夫婦拉吉和米圖是印度月光集市上開時裝類店鋪的商人,在當地算是小有名氣的土豪,有豪宅,開豪車,有保姆,算是典型的新興中產階層。

  他們有壹個女兒皮婭,剛剛到了要上學的年紀。不過皮婭在熒幕上的出場,還是充滿了戲劇的詼諧感:穿得裡叁層外叁層,還被戴上了安全帽,被套上了護膝。

  如果劇情沒有進行下去,你會以為,這個小姑娘可能要被父母帶去戶外徒步,然而真相是:她其實只是要去游樂場玩個滑梯。

  

  小女孩兒在熒幕上僅有的幾句台詞裡,在這個畫面中迎來了第壹句:“媽媽,我這樣就動了不了”,可是母親米圖不為所動,堅持讓壹個去玩滑梯的小朋友全副武裝起來。

  除了感受到幽默,你會不會也覺得這個畫面很熟悉?它會不會很像我們的日常?我們經常跟自己的孩子說:“你要這樣這樣、你不能那樣那樣”,但是我們幾乎不會停下來問問孩子:“你想怎麼樣?”

  心理學認為,壹個孩子在叁歲左右,就已經開始有清晰的自我意識了,也就是說,TA已經開始知道“我”和“你”的區別,而這個階段,是壹個人自尊的最重要的養成階段。

  在很多外國電影中,細心的觀眾可能會注意到,很多家長都是蹲下來和孩子進行溝通的,而這個蹲下的動作本身,就在傳遞壹種信息:我和你是平等的,我尊重你。

  孩子通過父母這樣的溝通方式,會獲取“我是好的,我是值得被尊重”的自我認知,這種自我認知也會伴隨TA長大,在將來的各種人際關系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但是,讓我們再回到電影中,來想想那個穿著護膝、帶著安全帽的小女孩,她會是什麼感受?

  她通過母親對自己的反饋,會覺得:“我的意見不重要,我必須要聽從母親的安排”,隨著母親對她意見的忽略逐漸增多,皮婭也必然會慢慢不再闡述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壹個不能夠維護自己真實感受的人,又怎麼可能活得幸福快樂?

  米圖之所以會忽略皮婭的感受,表面是“為了她更安全”,本質上卻是緩解自己內在世界的焦慮,她不相信孩子有足夠的能力去應對這個復雜多變的世界,而這份不相信,也會通過潛意識傳遞給皮婭。

  再好的學校教育,可能都無法治愈母親帶給自己內在世界的這份不自信。

  02

  被父母看見,是孩子幸福壹生的源泉

  除了拉吉和米圖這對讓人爆笑的印度中產夫婦,電影中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有另外壹個家庭——“窮人”鄰居希亞姆壹家。

  為了讓女兒能夠進入最好的學校,拉吉和米圖買了“學區房”。

  可是由於家長面試不過關,女兒皮婭還是未能被好學校錄取,而“找關系”、“走後門”這兩把萬能鑰匙也失效後,拉吉夫婦被迫無奈只能用“裝窮”的方式來扮演窮人,以換得好學校給貧窮孩子們留下的25%的入學名額。

  

  希亞姆壹家就是拉吉和米圖搬到窮人區後,遇見的好心鄰居。這個新鄰居壹家,主動幫助拉吉壹家學習賺錢、打水、買食物……甚至為了幫助拉吉壹家給女兒湊學費,希亞姆不惜冒著生命危險,在馬路上和汽車主動碰瓷。

  

  在希亞姆壹家人的身上,我們能看到很多人性的光輝:善良、熱情、勤勞、知足、友善……但最讓我動容的,還是希亞姆在得知自己兒子沒有被好學校錄取時的反應。

  希亞姆難過地靠著柱子哭了幾下之後,擦幹眼淚,然後轉身抱起自己的兒子,說道:“你是最幸運的孩子,學校的錄取與否並不能決定你是否幸運,是學校的運氣太差。”

  說罷,還和妻子湊了300盧比,決定去買個從未吃過的披薩,幫助拉吉壹家慶祝皮婭被錄取。

  

  在這裡,我們看到了壹個真正在精神上富有的父親形象:

  他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不管外界環境如何,TA都足夠勇敢和優秀;

  作為父親,他在逆境中不被擊倒,還能夠給予孩子支持和力量;

  他不會因為自己的匱乏,就嫉妒他人的擁有,非但如此,他還能以最真誠的善心,祝福對方的收獲;

  ……

  心理學認為,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都是在對父母親形象的內化過程中完成的。

  如果壹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父親是有力量的、自己是被支持的、被祝福的,那麼當他在成人世界中體驗到挫折的時候,他也會從內化的父親形象中提取強大的力量,支撐自己穿越黑暗的旅途。

  這份內在世界的勇敢、無畏、善良,孩子只能從父母的內在世界中去汲取和內化。而學校教育,很難在黑暗的絕境之地,給予孩子力量。

  03

  “做壹個好爸爸,前提是做壹個好人”

  影片的高潮,在結尾的時候,隨著男主人公拉吉的公開演說到來。

  在經歷了壹系列的滑稽幽默的經歷後,拉吉在希亞姆提供的人性之光的鏡子當中,照見了自己人性中的丑陋和灰暗。於是,他決定主動放棄女兒的學位,把學位歸還給本來就屬於他們的窮人家的孩子們。


  拉吉說:“我這輩子,壹直在努力做壹個好老公、壹個好爸爸,但是我想,想要做到這壹點,我首先要做壹個好人”。

  

  雖然影片中沒有迎來滿堂的喝彩,但是這句話,我相信還是讓很多觀眾為之壹動。

  人的成長,本質上就是在尋找理想化客體,並對理想客體不斷認同的過程。

  作為孩子最重要的外部客體,身為父母,你做的的壹切其實都在潛意識上影響著自己的孩子。

  你相信什麼、你選擇什麼、你放棄什麼、你為什麼而努力……這壹切,都不僅僅是你個人的事情,它都在參與塑造你的孩子。

  倘若你語言上相信真善美,

  卻做著卑劣的行徑;

  倘若你堅稱做人定要正直,

  卻選擇不守衛約定;

  倘若你言必稱勇於做自己,

  卻總是剝奪他人想法:

  ……

  那麼你的孩子也必然不會真的成為壹個

  相信真善美、為人正直、敢於做自己的人。

  因為潛意識會傳遞和互相影響,當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時候,你的孩子必然也不會相信你,更不會相信自己,活成那美好的期待。

  “做壹個好爸爸,前提是我要成為壹個好人”,它外延的深刻含義是:學校教育只能在壹定程度上影響壹個孩子是否能取得好的成績、是否能夠考上壹個理想的學校。

  但是它不能夠決定壹個孩子是否能夠果敢、無畏、真誠、善良,這些閃閃發光的人格品質,只能從父母的內在世界裡去汲取獲得。

  壹個好學校,或許會決定孩子在剛開始跑得快不快,但是人格中的堅毅、勇敢,才會決定壹個人走得遠不遠。

  

  “你會如何向你的孩子,解釋貧窮?”

  貧窮,就是你本該豐饒的內心變成了幹涸的沙漠,就是你可以善良,但卻選擇了邪惡;你可以堅持,但卻選擇了放棄;你可以不認同,但卻被世俗淹沒。

[加西網正招聘多名全職sales 待遇優]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延伸閱讀 更多...
    孩子頂嘴與不頂嘴 長大後差距明顯 心理學家曝:小孩8歲起不信聖誕老人
    嬰兒床蚊帳藏致命危險 示警3大風險 Sylvan課程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
    加國爸媽帶4娃全球旅行 感動世界 父母關系是否致兒童產生社交焦慮
    低情商的孩子從小就能壹眼看出 媽媽像公主 女兒懟:老師沒要造謠  (1條評論)
    兒童做家務年齡對照表 不用才害他 孩子過早寄宿的危害,你想象不到  (2條評論)
     推薦:

    意見

    當前評論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歡迎您發表您的看法。
    發表評論
    您的評論 *: 
    安全校驗碼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Copyright © 溫哥華網,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溫哥華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