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性教育同樣重要的,是死亡教育

  伍年前,我給女兒泰莎的班級上了教育課。上周,我又給女兒薩莎的班級上了死亡教育課。這兩門課我真的不想讓別人來教。我希望女兒和班上其他孩子知道所有可能等待著他們的棘手情況。我不希望任何人拐彎抹角地說話或者使用委婉語。況且,這兩門課也沒有別的什麼人能講。而且所有課程大綱裡都沒有死亡教育這門課。


  那時候泰莎聽說我要去給她的柒年級同學們講性教育,頓時窘得要命。丈夫建議她在腦袋上扣個紙袋子,她翻了個白眼走開了。上課那天,她溜到教室最後,坐在桌邊,低下頭藏在書包後面。

  剛壹開始,13個女孩驚惶不安地看著我。我知道我得說出那幾個她們此時正在害怕的字眼,好讓話題能夠轉到重點上去。“陰莖和陰道,”我說,有人緊張地吃吃笑了起來。壹支鉛筆掉在地上。壓力釋放出來之後,我開始談論避孕、拒絕、同意、懷孕、性病,甚至迷奸藥。壹個小時過去了,孩子們積極地舉手提問,女兒的頭也從書包後面抬了起來。

  早在1892年,全國教育協會(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就開始推廣性教育課程,把它納入全國教學大綱的必修部分。隨著信息傳播,以及越來越便捷的生育控制,意外懷孕開始下降,性病發病率大幅降低。在這個問題上,知識真的是力量。

  我相信,關於死亡也是如此。

  我在加利福尼亞州奧克蘭的壹家醫院工作,是壹名從事重症治療和姑息治療的醫生。我喜歡運用那些高科技手段來挽救重症監護室內患者的生命。但我也看到,同樣是這些手段,為許多正在走向生命終點的病人帶去深深的痛苦。我們有太多患者在過度醫療的情況下死去,在並非出於自己選擇的情況下使用各種治療和技術,即使它們已經不太可能對患者有幫助。在死亡之前滯留重症監護室的日子裡,許多患者都要使用呼吸機和飼喂管,讓液體能量通過這些管子流進胃裡。患者的手臂經常受到約束,以防各種管子和導管意外脫落。

  我照顧過的許多患者盡管疾病惡化、反復入院,但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就要死去。其原因是復雜多樣的,比如醫生在通知病人壞消息這方面沒有受過良好訓練,以及人們對於科技終將以某種方式戰勝死亡的集體期望。在患者瀕死之時,他們往往已經太過虛弱,或是沒有能力表達自己在死亡方式上的偏好,更何況他們的選擇往往不被考慮。患者通常無法得到他們想要的結果。例如,80%的美國人表示寧願在家裡死去,但只有20%的人實現了這個願望。

  我們許多人會選擇計劃妥當之後,在我們所愛的人圍繞之下安適地死去。但是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即將死去,就無法為壹個好的死亡做准備。我們需要學習如何在生活中為死亡留出空間,我們還需要學習如何為它做好准備。在大多數情況下,壹些死亡教育和我們的醫療系統可能會避免,或是至少減輕這種痛苦。事實上,當患者做好准備時,他們臨終時會不那麼痛苦。當他們思考過自己的目標與價值觀,分門別類地考慮過種種偏好之後,他們會做出不同的選擇。我們在臨終關懷方面所給予的東西,幾乎總是超出病患想要的范疇。


  我壹直熱心倡導教育青少年對自己的性行為負責任。我同樣認為,我們早該對他們進行死亡教育,這是人生同樣重要的壹個階段,缺乏准備的後果同樣糟糕,甚至可以說更糟。在理想的情況下,這種教育應當在青少年可能需要它之前盡早進行。

  我建議在所有高中內進行死亡教育。我認為這門課程是壹種公民責任。我知道這聽上去可能很激進,但是請耐心聽我說。為什麼死亡被視為比性更嚴重的忌諱?贰者同樣是生命的自然環節。我們可能會認為死亡太可怕了,不適合同孩子們談起,但我相信,壹場痛苦死亡的後果要糟糕得多。死亡教育旨在令這壹生命過程變得正常化,並鼓勵學生為自己或家人做好准備,不管死亡將於何時降臨。

  在我工作的重症監護室裡,每壹年,我都能看到幾拾個年輕人陪在彌留親人的床邊。如果我們在高中開展死亡教育,那麼壹位探望彌留祖父母的學生可能會想到課程中學到的知識,問出可能改變整個對話的問題。例如,她可能會要求進行姑息治療咨詢,或分享她在課程中學到的關於患者偏好的重要信息。高中是學生們開始獲得駕駛執照和考慮器官捐贈的時候,這是接受死亡教育的完美時機。還有其他什麼東西更能吸引全社會的關注?

  上周,我和同事道恩?格羅斯(Dawn Gross)來到奧克蘭的海德-羅伊斯中學(Head-Royce School),壹家進步(而且勇敢)的私立學校,為我女兒的九年級班級上了我們的第壹堂死亡教育課。就像在性教育課上壹樣,剛進教室時,我們先要盡早擺脫壹些讓人不舒服的字眼,比如死亡、癌症、失智。我們給學生們放了電視劇《實習醫生格蕾》(Grey’s Anatomy)裡壹些不現實的急救片段,講解了它們的錯誤之處。我們直言不諱地描述了重症監護室裡的生活現實----用機器延長生命的效果、手臂約束、隔離。所有人都認真聽著,他們有些猶疑,但都聚精會神。

[加西網正招聘多名全職sales 待遇優]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壹下您的意見吧
上壹頁12下壹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推薦:

    意見

    當前評論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歡迎您發表您的看法。
    發表評論
    您的評論 *: 
    安全校驗碼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Copyright © 溫哥華網,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溫哥華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